“爆买”并非国人特有,不必大惊小怪

2016-02-18 07:03:0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事实上,这种“爆买风”在不同阶段、不同年份,在许多国家的出国游客中都曾不同程度出现过,如70-80年代的日本游客,稍晚些的“四小龙”游客等都是如此。

1455750394189221.jpeg

据日本媒体报道称,2016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的购物性消费势头虽仍呈大幅增长态势,却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奢侈品、日用家电等曾经引发“爆买”抢购风潮的产品不再奇货可居,用于自己消费的化妆品、食品等以及富有日本特色的商品成为新的销售热点。更有人指出,不论购物、旅游或其它消费,今年春节中国游客在日本都更多表现出个性和多样性,以往日本人耳熟能详的“扎堆”、“跟风”现象有了很大改变。

随着普通中国人海外游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谓“爆买”热潮,人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分析、讨论所谓“中国人爆买”的话题。赞赏者誉之为“经济增长助推器”,不满者则斥之为“肥水专流外人田”,更有一些偏激的赞者或弹者将“爆买”问题上纲上线,发出一些夸张甚至耸人听闻的感慨——如认定海外“爆买”为“正能量”者曾欢呼“中国人买下全世界”,认定其为“负能量”者则斥之为“一身铜臭、毫无品味、缺乏人文追求”的“暴发户”、“乡下人”。

窃以为,这些议论都有些过虑了,此次中国游客春节期间日本“爆买”特点的显著变化,便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人过了几百年紧巴巴的日子,又因为外部封锁、固步自封,在国门里一闷就是几十年;好不容易开放了,又要且顾眼前,解决衣食住行等更要紧的事情,待这一切都安排料理得差不多了,才有闲钱和余裕去“看看世界”。压抑已久的需求加上刚刚踏入一片新天地的新鲜感,让中国人不免买东西多些、买的东西有时“夸张”些,再加上许多中国游客对“外面的世界”其实尚不很熟悉,“爆买”时听取“先走一步”的亲朋好友的建议,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信息时代又为这种“购物模仿特性”提供了最为适宜的土壤,“千军万马买电饭锅”之类奇景也就应运而生。

对“爆买”者而言,这不过是一种穷家富路的正常消费取向罢了。而这种正常消费取向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中国人收入的普遍提高和人民币汇率的有利,又被进一步地放大。

事实上,这种“爆买风”在不同阶段、不同年份,在许多国家的出国游客中都曾不同程度出现过,如70-80年代的日本游客,稍晚些的“四小龙”游客等都是如此。笔者的老师上世纪80年代中去比利时、荷兰访问回来后曾感慨,当地各大商场营业员见到他都殷勤地说日语,惟独滑铁卢战役纪念馆管理员一看见他这张东方人的脸就用中文热情打招呼,因为日本人“爆买”成风而中国访问者却常常去参观纪念馆。当时,南京一家报纸还以“日本人重物质,中国人重精神消费”为题来“拔高”,其实不过人家当年“爆买”得起,而那时难得出去公干的中国人只“买”的起“精神食粮”,如此而已。

汇率等“助推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前几年加元坚挺,加拿大人纷纷南下“爆买”,美国人惊呼“把我们边境线附近超市都掏空了”。如今时过境迁,坚挺的变成美元,“爆买”潮也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当初大惊小怪的“爆买惊诧者”,如今多显得尴尬。

想通了这点,中国人也无需对“爆买”的起起伏伏过于大惊小怪:人都是社会动物,总会跟个风,抢个时尚;人又都是经济动物,划算时就会买,觉得不划算(比如现在汇率不稳定)自然就收敛。不仅如此,现在普通人出国也已是寻常事,“开洋荤”式的海外“爆买”,也终将趋同于和其在国内实体或网络购物时相似的消费习惯。一言以蔽之,“爆买”不是中国人的什么民族性,没必要总那么忽冷忽热、一惊一乍的。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