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全国目前已清理清退“吃空饷”人员16.2万多人。除了上海和西藏外,全国各地都存在“吃空饷”现象。在教育、卫生领域尤其严重。 >>
据河北省纪委介绍,该省在教育、卫生系统共清理出“吃空饷”人员12750人,占全部“吃空饷”人员的45.9%。
福建、山西等地的教育、卫生系统也是“吃空饷”高发行业。福建省闽清县纪委近期就查处了一例此类案件。该县东桥镇中心卫生院医师林飞媚擅自离岗到广州经商,但东桥镇中心卫生院不仅未报告,反而虚编其工资表,骗取财政下拨的工资经费达7万多元,用于日常开支和缴纳社保费用。
浙江省永康市曾经对“吃空饷”人员进行自查自纠,清理的192名人员,涉及教育、卫生、交通等几十个部门,其中教育系统人员达88名,占到45%。
河北省纪委一位经办人员分析认为,一方面教育、卫生本身属于两个大系统,在人数上比较多,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系统与公务员系统相比,在编制管理上更欠缺规范,所以这两个领域“吃空饷”人数比较多。
“吃空饷”现象频发,背后隐藏着啥?
记者调查了解到,发生“吃空饷”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利益驱动。“一些领导干部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想着自己在位的时候为上学的子女安排个好岗位,以后有个保障。”山西省临汾市一位县人事局局长说。
二是执行制度不严。有的单位领导怕得罪人,对一些“吃空饷”现象听之任之。“吃空饷花的是财政工资,不花本单位的钱。”山西临汾市一位县级市的人事局长说,“每个单位哪个人在岗不在编,每天不上班,单位领导是清楚的,但有些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另外,有些人员变动信息沟通不畅,让个别人员有机可乘,纪检、人事部门很难了解具体情况。福州市罗源县纪委一位负责人说,“基层单位领导要负起管理责任,加强责任追究,一旦发现从重处理。”
责编:刘国民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