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工匠精神”的中国怎能成为制造强国

2016-03-06 06:40:3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这几年大家明显发现,以前的很多发展逻辑在现在行不通了。换句话说,又进入了一个我们可能都没有清晰意识到的大变局时代。

360桌面截图20160306064246.jpg

过周末,两会没停。今天,岛叔在现场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说起来,113多分钟的报告,最让岛叔有感触的是四个字:工匠精神。

围绕这四个字,我们能读出很多东西。就连报告中被广泛关注的“大幅提高财政赤字”,实际上也与此有关。

栗子

你们敬爱的司徒格子见识有限,每每写到这一话题,总会引用同一个例子:寿司。

去年,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里提到,她和丈夫去东京吃一家著名寿司,发现这家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左右看去,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说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才想明白。

而在纪录片《寿司之神》里,小野二郎也是,捏八十年寿司,从食材到制作,一直到入口的瞬间,精雕细琢,说到原因,絮絮叨叨就四个字:“职人精神”。

这,大概就是工匠精神最直观的体现。李宗盛以前做过一个广告,谈他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传统的创作人,慢慢开始泡在房间里,手工打磨一把又一把吉他。越过山丘的李大叔,有了自己的品牌,从T恤到手包,反复念叨的也是在快节奏的时代里,静下心来做一些能用上十年二十年的东西。

追赶

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视作是每一年的政府施政纲领。在这样一份重要的指导性文献中,为什么要写入这四个字?岛叔没查,印象中这应该是首次写入。

我们可以先看看语境:“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看上去很眼熟吧?其实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命题。无论是去产能、双创还是简政放权,其实要说呢,都可以归结到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在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转变为中低速增长?在一次讲座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智囊给出了如下几张图片。由于是岛叔手机拍摄ppt且距离较远,所以大家请忽视渣一般的像素。

360桌面截图20160306064416.jpg

从图中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国,如果要从历史上找类比的话,那么比较类似的经济体,分别是1973年的日本、1992年的中国台湾以及1995年的韩国。而在这一历史时段,伴随增速下台阶的,则是平价购买力到达一定水准。

通俗点说就是,在这个阶段,人民普遍摆脱了温饱的阶段,开始拥有购买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按说,这个因素应该成为经济的引擎对吧?但事实上,数据的显示却并非如此。以中国论,图片中清晰地看出,房地产投资、汽车保有量在经历快速增长之后,都会进入平稳中速甚至是下滑的曲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

挑剔

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去的时代过去了。

过去是什么时代呢?就是大家追求吃饱穿暖有房子住有车开的时代。不用追溯太远,如果今天在北方的大街上拉住一个70后、80后,他们可能还对年幼时冬天储存白菜土豆萝卜的时代记忆犹新,如果在那时你告诉他将来你们家还能开上小汽车,我估计他们的脸上99%写着我不相信四个字。

生活水准提升之后,伴随的必然是——挑剔。

这种挑剔可能表现在很多方面。以前过年有新衣服穿就不错,现在要穿好的、潮流的、国际的;以前有个大哥大就已经可以横着走路,现在得配上最新更新的智能机;以前围在有电视的邻居家里看个世界杯就像过年,现在每个周末不仅到现场看场球,踢球的里面还必须有国际大牌;以前去个天安门就可以炫耀了,现在不去个马尔代夫希腊巴黎你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晒。

忆苦思甜可以适可而止了。吹这番水,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几年大家明显发现,以前的很多发展逻辑在现在行不通了。换句话说,又进入了一个我们可能都没有清晰意识到的大变局时代。

变局

变局是什么?就是以前行、现在不行的东西。

在市场中搏杀的企业家总是最早感受到春江水暖的一批人。前阵子跟一位企业家聊天,说起08年以前,同行业简直是躺着就能赚钱,随便做产品都是供不应求。现在?没有创意、没有卖点、没有科技含量,怎么死得都不知道。

他的比喻很生动:站在人口快速增长、国家经济一日千里的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但当风小、风止,最先摔下来的也是猪。能继续飞的,得是拥有翅膀的鸟类。

这句话让岛叔思绪万千。前面的那幅图片还记得么?它把中国的经济定义为“追赶式发展”。何为追赶?就是起跑完了,必须更加使劲儿地追上去。但当追赶到一定阶段,追赶的方式就变了。比如短跑吧,可能按照老式的训练方法非常努力之后,水平可以从百米11秒5提高到10秒5;但要从10秒5到进10秒,要做的可能就不是重复训练了,而可能是调整训练法方法、改变跑步姿势和频率等。看上去提高的幅度不是很大,但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一个水平了,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今年元旦,岛叔在西部腹地旅行。在一些小城里,我看到很多帝都已经很难见到的行业。比如,老旧的火车站旁,有人支起摊子卖光碟;这其实不算稀奇,真正有趣的是,“下载歌曲、电影、刻碟”,依然可以当作生意来做。

换句话说,在这个消费水平和发展水平几乎落后东部城市十几二十年的地方,过去我们发展的那一套逻辑还是有市场的;但如果这样的生意放在北京上海,一定是做不下去的。

经济如此,政治也一样。以前地方政府靠卖地就能拉动经济增长,多投入、大不了污染环境也可以拉GDP,官商灰色一点也可以运转起来;但现在,难以为继了。所以,除了所谓的“不想干”、“不敢干”,更让人担心的是“不会干”,不知道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继续增长、优质增长。所谓的心理懒惰,掩饰的不过是能力不足的现实。

手工

跟工匠离得最近的可能是手工。工匠精神,可能是反大工业、反规模化、反模式化的,看上去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但同样,大工业里也依然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一定是手工,但一定反对玩票、反对快钱的精益求精。像岛叔这样短时间内写出的文字,不用说,一定跟那些潜心数年、数十年写就的作品没法比。这毫无疑问。

我的职业是新闻写作,大多数时间里,这种东西像是快速消费品一样支离破碎。前段时间看了一本叫做《巴黎烧了吗》的书,作者是一位美国记者和一位法国记者。为了写这本记叙二战时巴黎解放前几个月内发生的历史的书,两位记者查询了美、法、德三国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历史档案,采访了800多位历史的亲历者,花了三年多才写完。就连某一天的巴黎是什么天气和风景,都有历史材料支撑。

这就是工匠精神。从我的职业来说,它让我看到了新闻写作能够推到的高度和深度。它也让我意识到了,在侠客岛的写作中,同样需要这样精神、钻研且专注的工匠精神。要都能把新闻都写成这样,谁都爱看,传统媒体永远死不了。

环境

话又说回来,提倡归提倡,环境也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现在实业确实很难做。国际经济低增长,国内形势又这么严峻。同样,诱惑又极多——前几天看门户,有一则新闻的标题就是《辛苦干上30年不如买套房》;也曾经有个段子调侃股市上玩儿概念的互联网,说收购几百个公厕就可以谋求上市,因为处理回收粪便有资源再生环保概念,加个wifi就是互联网+概念,门口坐俩要饭的就是众筹,墙上安个灯箱广告就有传媒概念,等等。

是的,如果大环境不改变,那么很难要求每个人都极富道德感。金融、借贷的钱来得那么快且回报丰厚,就很难去怪罪大家喜欢拿利息,也很难让“放水”的钱不流入楼市。

这就跟中国足球一样:如果你要要求球员有职业追求、有匠人精神,那么就要先把环境营造好,让大家看到踢球好也是有很好出路的,是可以不靠踢假球赚钱的,是可以有职业尊严和荣誉感的;之后,才是足球基础的培养、足球氛围的营造。

所以,政治上,要保护想干事儿、能干事儿的干部,让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有奔头、有前途;经济上,也要让那些踏实做研发、做产品的企业活下去、能活好、少一些负担。

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政府会有如此大力度的财政赤字了——跟去年相比,增加了5600亿,赤字率从2.3%大幅提升到3%。据李克强所言,新增的部分,主要是用来给企业减税,同时部分用来保障民生。

其实,工匠精神算是新词语么?大概吧。它过去的称呼,大约应该是职业精神、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之类。只不过,这个“职业”的水准是在相应上调的。

过去鲁迅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的我们同样会有类似的困惑,大约会是“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我们喜欢的电影、动漫、衣服手表箱包,很多都是国外的。有人就会问,中国人难道真的不如外国人在创造力方面有天赋吗?

当然不是。因为,包括岛叔在内的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就没到拼天赋的时候。

所以,共勉吧。

责编: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