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女生节”,你过了吗?

2016-03-07 16:14:06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看清商家和网络炒作数字的手法后,至少不会随意被忽悠,只需将数字的偶然组合当作一种消遣,让自己理性消费。

QQ截图20160307160206.png

海外网编者按】

为迎接“女生节”的到来,华南师范大学在校园内举办“竞拍男生”等活动造势,女学生通过虚拟货币“竞拍男生”,与心仪的男学生互动,热闹非凡。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可能人们已经忘记了把前一天定为“女生节”的初衷,却对这个节日的庆祝乐此不疲。“5·17吃货节”、“5·18理财节”、“520情人节”、“11·11光棍节”……形形色色的“节日”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造”不出来的。

-----------------------------

是什么催生了“人造节日”?

11月11日,4根棍子凑在一起,是光棍狂欢,恋人“脱光”的日子;12月12日,“要爱要爱”在一起,是告白求婚的日子……

这种基于数字迷信的“人造节日”,让很多原本普通的日子变得生动了起来。出现这种新趋势的原因,说得好听一点是在网络文化中成长的年轻一代普遍更有创意,说得直白一点则是因为大家太“寂寞”、压力太大。更残酷一点的现实是,新式“数字迷信”成为一种风尚,很大程度上是商家忽悠和媒体炒作的结果。

受网络文化“蛊惑”的年轻人,本来只是图个新鲜,讨个彩头,纷纷选择这些新兴的节日,登记结婚摆婚宴。而精明的电子商务运营商,则借起了东风,旌旗一挥杀入硝烟弥漫的年末消费战场,也来分切一块蛋糕。

“节日”过载 商业意味笼罩“佳节”

一个没有人可以否认的趋势是,中国人现在要过的节日是越来越多了:从“土产”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到西方的新年、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再到近些年自创的“光棍节”、双十二乃至各种各样的“地球拯救日”,尤其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掘,一些曾经不受重视的节日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欢迎,如感恩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正在面临一个节日“过载”的时代。

这样的“过载”,最大的推动者无疑是商业资本。现如今,对节日最为重要的推广人,无疑就是我们每日接触的各类商家了——每当一个节日来临之前,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无处不在的商业预告都在提醒着我们:该过节了。那我们又应该如何过节呢?当然是“买买买”——春节买年货,情人节买玫瑰、端午节买粽子、中秋节买月饼、圣诞节买礼物,甚至于一些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都可以藉助节日的名号而显得正当及合理。

“人造节日”多,“过节”需理性

有专家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基本都是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而现在的人们,对农耕社会的节日传统可能有点淡化了,而一些新的节日不断地涌现,是对生活的一种庆祝。老百姓们努力工作,处于快节奏、高竞争、大压力的一种状态下,需要这些节日来释放一下压力,需要放松一下。这些人造节日让生活亮色不少。并且,这些人造的节日,基本都是因为带有吉祥的数字,或者吉祥的谐音,其实是大家表达内心的一种美好追求。

然而,人造数字节日,或许可让原本普通的日子变得生动起来,让寂寞或压力大的人得到娱乐和释放,但数字终归是个普通符号,除了慰藉自己的心灵,它保证不了一生一世的爱,也不会带来任何好运和不幸。看清商家和网络炒作数字的手法后,至少不会随意被忽悠,只需将数字的偶然组合当作一种消遣,让自己理性消费。(整理/栾雨石)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