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大东北的振兴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2016-04-28 06:40:4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东北人民的集体形象,从来都是乐观奔放的。

今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个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下面紧接着,是篇评论员文章,《打赢全面振兴东北这场硬仗》。这样重要的版面位置,使得“振兴东北”四个字又一次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岛上有人提起这个,自然说起了大东北。七嘴八舌,谈到了电影《钢的琴》,谈到了诗人周云蓬,谈到了前一阵的岛文《一个龙煤背后的时代难题》,有人说起了东北庞大的工人阶级,也有人说起了东北平原上秋日金黄红灿的树林……

然而,这都是他们“远观”的东北。

岁月

岛妹我成长在东北的一座省城。我的父亲,20年前,是一个最标准的东北工人。他在一家国营的装备制造业工厂工作,接的是他父亲、我爷爷的班。别问我为啥没接班,厂子倒了。(东北话)不然谁跟你们在这磨叽。尽管许多年后看来,这种属于工人阶级的“世袭”也许有一种滑稽的意味,然而在当年却的确是一份光荣。

这个庞大的国营工厂,曾自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社区:它拥有一大片家属楼,有自己的商场,自己的电影院,自己的医院,自己的托儿所、子弟小学直到初中。甚至有许多个叫“大集体”的附属厂子。我母亲就在其中的一个“大集体”工作。“大集体”较于“国营”少了点正规意味,她常遗憾于这一点。

围绕这个厂子,就是我家的全世界。

我屋子窗户正对厂区,那是一片很大的院子,种满了高大的杨树。我有时会去厂房里给爸爸送饭盒。空旷的大厂房一眼望不到头,房梁的举架很高,即使是炎热的夏天,里面也非常凉快,车间里摆满高大的机器,空气里充满机油的味道。

然而,就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这一切慢慢消失。围绕工厂建立的小世界,就像是被缓慢擦去的一副粉笔画,一点点不见了踪影。

先是厂办影院关门了,不久那里变成了一个饭馆,后来又变成一个歌舞厅。后来,医院也停办了。再后来,下岗潮来了。父亲从每天下班唉声叹气地感叹哪个同事又被公布“下岗”了,到终于有一天被领导谈话,自己加入其中。再后来,整个厂区都被卖了,院墙拆了,连大杨树都被铲了,那里被开发成一片商业住宅……

从时代的高度看,这是国家的转型,是体制的改革,是历史的洪流,是社会的阵痛。从我自己的低度看,就是——最后的最后,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那间子弟学校也终于停办了,我成为了她的最后一批学生。

这样一场巨变,在20年前的东北,被许许多多家庭平静地消化了。然而,属于大东北过去的光荣、梦想,和它面临的问题,每一样每一样,都在平静之下肆意奔涌。

文件

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13年后的今天,针对同样问题的文件的名字,被加上了“全面”二字。

在2003年的《意见》中,这样描述东北的问题: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

而在最新的《意见》里,提到的问题更加细化,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新兴产业发展偏慢等。更是提到了“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基层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企业办社会”这一条,和我那逝去的小学一样,彻底被拿掉了。

其实,东北这十几年,并非是静止的,甚至可以说发展很大。我家乡城市这十几年间,面貌已经完全不同。虽然此前有很多国营工厂倒闭,但是支柱性、标志性的几家国企还是都挺了过来。

有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间,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达12.7%,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十年间,东三省再度成为中国工业的代名词。仿佛那一阵工业的低潮,没留下什么阴影。在的我家乡,进入那几家生产电机、汽轮机之类产品的大型国企工作,仍然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即便是自己曾经有过从国企单位下岗经历的家长。

从2003年开始,市容市貌的治理也被重视起来。有一阵还非常重视绿化,开始在路边栽树,甚至早就解决了春天杨柳飘絮的问题(通过给树打一种药)。在民生问题上也有进步,医疗保障愈加完善,社区医院的数量增长迅速,城市公园基本免费开放,新建的小区鳞次栉比。五六年前,我来北京,朋友还特地请我去喝了家乡城市没有的星巴克;然而现在,光在家乡那条最著名的旅游街道上,就有三家。

整个城市、甚至全省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谋求转型,比如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第三产业。

但是,这一切转变,如今看来,动作还是不够利索,不够到位。问题在增速之下被忽视,错过了极其珍贵的改革窗口。所以才会爆发龙煤工人的愤怒,才会出现去年黑吉辽宁三省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GDP增长。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表面上的问题可以代谢的比较快,然而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一遇到大环境的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君有疾在腠理、肌肤、肠胃,快到骨髓了”的隐忧。今年的《意见》中说,各种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二字,任重道远。

未来

我与一位久未联络的东北老友聊了聊。

他在一家汽车发动机厂做技术人员。作为这个国企的正式员工,收入水平足够他在那座东北城市里生活的很自在。所以,聊起现在的工作心态,以及对于振兴东北工业的看法,他其实没有过分的担忧。在这家发展前景不错的企业中,他认为最大的问题,一是人才,二是整个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创新力不足。

对于他们的工厂来说,一线工人的学历水平大多不高,一般也就是高职学历。而这些工人难以成为正式员工,所以所得工资要低得多,于是年轻一些的工人流动性就非常大,导致一线工人老龄化问题严重。接到新的订单,常常需要临时去劳务市场招人。你看,某种程度上,即使东北能生产发动机,也就挣个代工厂的钱。

然而每年正式招聘大学毕业生时,这家效益不错的东北国企,依然难以吸引最优秀的技术人才。一般他们会在本地学校招聘,能招到的“985”或者“211”高校毕业生屈指可数。

那些从好大学的汽车专业毕业的人去哪了呢?基本是掌握汽车行业核心和高端技术的外资企业。正是人才的缺失,使这家国企的创新力不足。我的朋友坦言,目前在这个领域,国产“研发”好多还是靠抄抄改改,所以国产发动机只能供给中低端汽车。而要求较高的企业,在设计研发上,也多是外聘国外的研发团队,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非常有限。在这个行业更高的领域上,比如整车装备,就更是合资和外资企业的天下了。

朋友问过我,为什么不愿意回东北工作。我说了一个字,冷。但是,如果只是天气冷,而就业环境、创新活力、地方政府的政策都足够热,可能人心就会暖,至少我们这些东北出去的孩子,会愿意以一腔热诚回报这里。

东北人民的集体形象,从来都是乐观奔放的。“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这是多么善于在冰天雪地里自娱自乐的一群人,聚在一块儿你要瞧得起我就给我乐一个。同样是在寒冷之地,北欧培育出的是“性冷淡风”;而我大东北人民,就是怡红快绿的大棉袄、锣鼓喧天的二人转、一口全干的大扎啤。嗯,腔调一样一样的。

给点阳光就灿烂。真的,随便给点。

这样有乐观精神和抗争精神的一群人,还不能把咱大东北振兴起来?啥也别说了,不要压抑自己珍贵的天性,来,干了这碗……

文/红拂出塞

(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侠客岛专栏”)

“侠客岛”是以解析时局政局见长的微信公号。关于反腐及其它热点话题,侠客岛还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请关注。


责编:宋胜男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