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就业是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我们再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聊聊高等教育的目的。
从几位教授的发言里,我还能看出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单纯为了找份好工作、挣一份不错的薪水、不应该是精英大学的培养目标。如果这些大学的毕业生们以此为目标或者甚至以此为荣,那就是教育的失败。高等教育应该有更加高远和深刻的目的,比如找到“兴趣”和“激情”(陈志武),比如“大家之才”和“国家领袖”(施一公),比如“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对国家有意义”(饶毅)。
这一点请原谅我也无法全部认同。
先抛出我的论点:就业理所应当是精英大学的重要目的;而就业市场的风向本身,就说明了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大概除了古之圣贤,一份满足生活需求的工作,是更大的使命感和行动的物质基础。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安全的、情感的、和归属的需要要比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基本和必须,而一个社会人的前四种需要都和一份正当职业有或强或弱的联系。正因为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范围的顶尖高校也都将学生就业作为重要的量化指标,同时配备了相关的机构和资源投入。例如,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专设诸如职业发展办公室的机构,负责学生就业问题;而与之相呼应的是,美国顶尖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清晰凸显了一份收入优渥工作的吸引力。
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站清晰列出了毕业生的去向。以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例,近六成的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院攻读更高一级别的学位,同时超过三成学生直接就业。而在学生就业的前13名雇主中,我们可以看到五家IT业公司(谷歌、甲骨文、亚马逊、微软以及视眼石),三家咨询公司(麦肯锡、埃森哲和波士顿咨询),两家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以及两家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和壳牌)。而他们所处的恰恰是美国乃至全球平均收入和员工福利最好的几大行业。
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即便是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全球顶尖大学,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仍然极大程度上涌向了高收入和高福利的行业。毕竟,今天的高等教育——哪怕是精英型的高等教育,也已经远不是古代世界里孔子“弟子七十二人”或者柏拉图学院“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的小众活动了。从某种程度上说,精英大学的就业导向,是精英大学和精英学生“合谋”的结果——前者需要就业的成绩单吸引学生,后者需要更好的就业回报教育投资——是个天然存在的现实。教育的其他高远目标当然值得尊重,但是职业发展应当是优先级最高的考量指标。
而反过来说,能够有足够的薪水、福利和职业发展空间来吸引顶尖大学精英毕业生的行业和公司,必然也同时是这个社会当下最有活力、最需要有智慧的头脑贡献力量的公司(我们暂且不讨论那些借助行政力量攫取超额利润的公司比如“两桶油”)。说得通俗些,这些工作机会是当今时代的“风口”所在,恰逢历史变革的机遇关口,突然涌现了巨量的发展机遇。比如说吧,在今天的中国,能提供诱人吸引力的公司在哪里?在互联网行业(“BAT”),在金融业(投行、基金公司、投资公司),在高端服务业(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等。为什么?说白了,正是因为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正在快速地减少传统行业的中间环节和成本,重塑传统行业的生态,改变人们的交流和生活方式;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需要复杂金融工具和活跃的资本市场的支持;是因为中国传统行业普遍存在管理效率低下、战略目标模糊、产权划分不清楚的历史顽疾。如果能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贡献力量,难道不正是一位精英毕业生应该去追求的“意义”么?要知道,负责制定薪水和福利的公司老板们并不是慈善家,他们开出诱人的条件,本身就说明这个行业里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必须用高薪来吸引为数不多的合格人才。
我们甚至可以把问题说得更具体一点。比如说吧,生物专业——恰好施饶两位前辈和我都是同一专业的大同行,两位前辈也都对学生离开科技行业进入金融业提出了忧虑。
而生物专业恰好是一个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的专业。假设一位精英大学的生物专业毕业生希望继续在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从事科学研究职业,他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什么样呢?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的一份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目前美国国内每年招收约一万六千名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其中仅有三成可以在毕业后找到工业界或学术界职位,其余七成均进入所谓“博士后”训练,在完成高质量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忍受远低于工业界同行的薪资收入;而这其中,又仅有35%能在六年内找到学术界的研究工作。按照这一比例计算,仅有<8%的生物学博士毕业生能够找到所谓终身教职,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套用一下我上面的分析,这个8%的数字说明了一个吊诡的落差:一方面,大量进入科学专业的学生们根本找不到一份能让他们真正开展科学研究的工作,甚至连满足生活需求都很困难,根本谈不上追求“有意义”;而另一方面,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的商业发展、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却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不得不用高薪来争抢为数不多的人才!如果再片面的强调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鄙薄涌向高薪职业的毕业生,只会进一步加剧这样的落差。
(作者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责编:宋胜男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