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在历史上它也有与大陆分离的时期,但就跟中国的历史主流是统一一样,台湾每次在分离后,都会再次回归祖国。历史证明:不论有什么样的阻力,不论有什么样的势力,中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竟如此浩荡,不可阻挡。
关乎中国国运与中华民族命运的台湾问题,终会有解决之时。今天,岛叔带你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四次收复台湾的故事,殷鉴不远,愿统一可期。
倭寇一直以台湾为跳板,威胁明朝海防
第一回
据台湾倭寇为乱
施火攻都司破贼
早在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时任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在澎湖派驻舟船水师,警戒台湾、澎湖地区,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澎驻军。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于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降旨,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同安府,台、澎地区至此开始有地方行政机构,行使统治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备日本海寇侵袭东南诸省,下令实行海禁,但在军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岛,撤除了设在澎湖的巡检司。由此导致倭寇乘虚而入,以台湾、澎湖为中转站,频频袭扰大明的沿海地区。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动,烧杀抢劫,遭明军水师围歼,漏网的残部逃回台湾。镇守浯屿(今金门)的福建都司沈有容,决计趁此胜势追穷寇,一举将倭寇逐出台湾。遂挑选敢死之士、高大楼船,渡海追击。时恰值西北季风,大军扬帆东海,经澎湖直达台湾西南海岸。
在与倭寇的海战中,明军战船先发制人,施放火箭,多艘敌船中箭起火,使倭寇立时乱了阵脚。沈有容挥动令旗,楼船趁势顺风顺水横冲直撞,势不可挡。倭寇力不能支,急中生智,竟下令把抢掠来的财货抛入水中,意在引明军捞取,缓解追击。但是倭寇毕竟太天真,由于沈有容治军严整,其部下无一“见钱眼开”,继续穷追猛打,全歼了海上之敌。
明军随后成功登陆,沈有容张榜安民的同时,继续追剿陆上的残敌。在深山坚持斗争的台湾义军与明军此时紧密配合,合力歼灭倭寇的游兵散勇。倭寇头目见大势已去,仓皇下海逃遁。
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国外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时为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春节前夕。
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二回
“马车夫”窃据宝岛
郑成功扬名中华
17世纪初,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殖民者,开始打起台湾的主意。先是以经商互市为诱饵,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许,在台湾筑城作为贸易场所。继而通过利诱、威胁、武力恫吓等手段,不断蚕食扩张,最终将整个台湾置于其殖民统治下。
在厦门坚持反清复明的郑成功,眼看满清统一大陆已成定局,便将收复台湾的大计付诸实施,以建立抗清根据地,并解救红毛(时人对荷兰人的称呼)统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率大小战船200余艘,军士2万5千人横渡台湾海峡。船队抵达台湾西部海港鹿耳门,适逢涨潮,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陆,经激烈战斗,占领了海边阵地。
郑成功采取先歼小股之敌、后歼大股之敌的战略战术,先将赤嵌等小城市拿下,又分派精兵勇将驻扎海岸,巡逻海上,严阵以待,以拦截从海上来的荷兰援兵。继而挥师热兰遮城。
热兰遮城(台湾城)是当时岛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军总督揆一的大本营,城垣高大坚固,配备有西洋大炮。郑成功为避免过多伤亡,下令斩伐竹木,在台湾城四周编树栅栏,并挖掘深壕,将城中与外界隔绝,使敌不战自乱,束手就擒。时间一天天过去,城里缺粮少水,从南洋开来的红毛援兵,也一次又一次被击退。揆一狗急跳墙,曾几度突围,但每每损兵折将,不能越雷池一步。
揆一无奈,于是派人携书,求见郑成功进行和平谈判。许以出10万两银子犒劳郑军,要求解围,并让荷兰人留在岛上;以后各不相犯,并每年向郑成功纳银1万两。
郑成功嗤之以鼻,回绝道:“惟有还我台湾,可放尔一条生路,不然,大军攻城之日,便是尔等葬身之时。”延至康熙元年(公元l662年)1月,台湾城中粮尽弹绝,红毛军或战死,或饿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郑成功审时度势,发起总攻。
揆一为求活命,扯起白旗投降,并于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带领残兵败将狼狈逃离台湾。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湾,复归中国所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不朽功绩,永垂青史。
除此以外,在世界史上,郑成功获得的热兰遮城堡之战的胜利,也标志着在东西半球的第一次正式海上对决中,东方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胜利,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明末清初的两岸虽然分属两个政权,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中国”的认同。清廷从不认为台湾是“外国”,而郑成功也没有“独立为国”的打算,这为之后台湾重归中央管辖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来当郑氏政权开始有裂土为王的打算时,两岸关系就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清廷不得不加快统一的步伐。
康熙为庆贺收复台湾,绘制了《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
第三回
拒招抚郑氏末路
遣水师两岸一统
台湾初归,百废待兴,郑成功昼夜筹谋复兴大计,积劳成疾,于收复台湾的当年病逝。他的儿子郑经继任延平郡王位,继续治理台湾,与大陆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礼。
康熙帝一心想统一台湾,为避免同室操戈,提出条件:只要郑经接受招抚,台湾归属朝廷管辖,可给予相当权位,对所属文武各官,也都量材录用。郑经不允,要求台湾按朝鲜例,作为清朝的属国来朝进贡。这实际上是使台湾独立为国,使中国一分为二,被康熙断然拒绝。
谈判破裂,战事重开,双方就这样谈谈打打,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最后由大将刘国轩、冯锡范操纵,拥立郑克爽继任王位。
此时的大陆,康熙帝已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国力大增。收复台湾、全国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据此,康熙决定以武力统一台湾,遴选精于海战的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打造战船,操练水师,做战前准备。
一应准备就绪,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军跨海东征。经7天激烈战斗,先将澎湖攻克,全歼郑军精锐。澎湖失守,主力丧尽,郑克爽六神无主。最终采纳刘国轩的建议,顺应时势,归顺清廷。于是派人向施琅请降。施琅立即奏请康熙帝定夺。
消息传到北京,一些满族大臣主张拒绝郑氏请降,直捣台湾,彻底歼灭之,以报往日之仇。康熙帝不以为然,告诫臣下云:“君子以德报怨,不可耿耿于旧仇。台湾兵民同是炎黄子孙,既愿臣服,何忍再以刀刃相加?”他降旨施琅,接受郑氏请降,又重申了先前的承诺:如能诚心来归,可将前罪尽行赦免,加恩安插,务令所得。
8月11日,清军东进至台湾鹿耳门。郑克爽率文武百官,在岸边迎接王师,向施琅缴上印玺、台湾疆域图、土地户籍册。
与大陆为敌22年的台湾,终于统一,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府。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使台湾成为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最高地方行政区。
托庇神威,重归祖国
第四回
五十载岁月轮回
逐日寇光复神州
甲午之战,清政府以败绩告终,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一款,是割让台湾给日本。此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军之一,与美、英、苏并列为“四大国”。趁着这一有利形势,国民政府将收回台湾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宣战布告》中向世界宣布:兹特对日宣战,所有一切条约,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
根据这一布告,《马关条约》也在废除之列,台湾应该归还中国。中国政府的这一原则立场,得到了各盟国的认同及支持。《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都曾载明:战后,应由中国恢复对台湾与澎湖列岛的主权。
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昭告中外:本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已答复中美英苏四国无条件投降,依照规定,台湾全境及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本府即派行政及军事各官吏前往治理。蒋介石随之委派陆军上将陈仪,为接受侵台日军投降主官,并任命其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
1945年10月上旬,中国的三个师、两个飞行大队、二十艘军舰,陆续开赴台湾参加接收。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接受侵台日军投降仪式,于25日上午,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隆重举行。
整个受降仪式只5分钟许。短短5分钟,结束了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霸占。陈仪通过电台宣布:“从今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皆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本人特向我国同胞及全世界报告周知,台湾现已光复!”
编辑/燕歌雅行
责编:王少喆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