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早成共识,中央为何还如此强调?

2016-06-07 07:21: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错过整整一个时代”,这就不仅是挨打了,而是会被边缘化,彻底与复兴无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再怎么强调科技创新都不为过。

1464737111926058.png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七常委全数出席。此外,在京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委员,以及最高检、最高法一把手,可以说,副国级以上领导干部基本上都参加了。如此高的规格,也从侧面上说明了中央对“科技三会”的重视。

更值得一说的是,“科技三会”的参加人数,达到了4000人,甚至超过了全国两会的规模。且召开地点是人民大会堂。参加人数之多,规格之重,不能说是空前罕见,但也不多见。如此重视,原因何在?

用历史的“镜片”来关照现实,往往能得出更加清晰的结论。重视科技,由来已久。早在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一句石破天惊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打破了僵局,奠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不可动摇的位置。但,更需要注意的是,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并不仅仅是一次科学大会,更是一次拨乱反正的路线之变。

在这次大会召开前的一年,也就是1977年8月,中共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大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可以说,这是拨乱反正之会。而在这次大会上,华国锋宣布要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其重要意义是重新定义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扭转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无端批判。随后,在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全国科学大会定于三月十八日在北京召开。正是因为这次会议,科学界才迎来了春天。可以说,全国科学大会,是对文革在科学领域的一次清算,是将路线拨正到发展道路上来的一个转折点。

以之为镜,来看这次的大会,无疑就有更清晰的脉络。毫无疑问,“三会合一”,首先体现的就是对科技,尤其是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习近平在大会之初,就开宗明义,“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这一点,也是延续了邓小平时代,对科技的一贯重视。这也是为何科技界,甚至是政界,将此次大会比作是1978年的全国技术大会,强调科技将迎来“有一个春天”。

更加重要的是,创新早已成为共识,再如此强调,有必要吗?当然是有必要。为何要重视科技创新?中共最高领导人说了一句狠话,“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落后就要挨打,是血和泪的历史教训,自1840年以来,我们用了近170年的时间,赶上时代的步伐。“错过整整一个时代”,这就不仅是挨打了,而是会被边缘化,彻底与复兴无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再怎么强调科技创新都不为过。此其一。

另外一方面则是,科技创新是当下破局的突破口。习近平提了五点要求,第一点和第二点,也就是“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和“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说的是科技创新的未来方向问题。第四点和第五点,一点是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一点是人才队伍的培养,说的是怎么实现科技创新的问题。而第三点,要求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则是讲为何要发展科技的问题,也恰恰是会议目的所在。

我们之前的发展方式,在本质上都是以铺摊子、上项目作为路径,本质是以规模取胜。而如今,疲态已现,不可持续,就必须转型。转型靠什么?五中全会回答说是“五大发展理念”。而这次会议把其具体化,就是要靠“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创新作为底色。习近平有判断:“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这个转变,不是说随便说说,瞎闹闹,而是一个根本性的,要将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从规模铺张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这正是对经济发展路线的一个拨乱反正。同时,要举全国之力,支持科技创新;举全科技界之力,发展科技,支撑经济转型。这就是这次会议的根本“风向”所在。

再结合之前的哲学社会科学会议,两大会议,一个是针对的文科类知识分子,一个是针对理工科类知识分子,都是对知识分子的一个号召。1978年的全国技术大会,其中之义,也在于此。(文/辰靖云)

本文为海外网“金台2号(微信ID:jintai2hao)”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经济走势、时政局势及其它热点话题,金台2号还有更多精彩分析。(↓微信扫一扫,和金台君一起思考)

qrcode_for_gh_88c4c22b1dce_430.jpg

责编:栾雨石、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