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五道杠”怎么还在?

2016-06-21 06:46:2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五道杠少年又火了,带着“重出江湖”的新闻标题。

blob.png

五道杠少年又火了,带着“重出江湖”的新闻标题。

上一次他出现在互联网的舆论场里是五年前。那时,他戴着红领巾,臂扛五道杠,照片上,穿着打扮做派都很像一个乡镇干部,透出超出年龄许多的“成熟感”。那时网民嘲讽他,笑话他,居然能“2岁看新闻联播、7岁读人民日报”,小小年纪就“从不玩游戏,关心历史和政治,担忧民族命运和人类战争,理想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五年后,没想到这孩子已经到了高考的年纪。这次他的新闻又被爆出,是因为他在武大马院的自主招生名单上,专业是思想政治。按照规则,如果他的高考成绩能高过该省一本线30多分,将会被录取。

看到大家这么关心他,我不知该做何感想。

逻辑

首先,我不是特别懂媒体为什么要把这条新闻拿出来再炒一遍。

放在五年前,这条新闻虽然看着让人不是很舒服,但还是有一定讨论的意义的。毕竟,当时他还只是个13岁的孩子,人们可以讨论一下儿童教育的问题——比如,是不是应该这么早地按照大人的模式去栽培他,是不是失掉了儿童应有的天真烂漫本性?又比如,当地媒体在宣传他的时候,诸如“2岁看新闻联播”这样的描述是否准确适当、是否存在人为的拔高?

但放在五年后,如果媒体的讨论依然集中在相似的论调,抱着嘲笑式的围观心态来看这个孩子(“快看啊那个表情包里的’官迷’孩子居然要上武大了!”),我想就不是特别合适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过去的五年中,其实没什么人去真正了解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而用这样的不了解去轻易给一个人下定论,或者按照五年前的标签继续围观之,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看笑话心态。

换句话说,当这种舆论出现的时候,当事人往往是很无力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机会为自己哪怕说上只言片语。围观的人们也并不在乎这一点,因为他们要的不过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以这个少年为靶心,为自己嘲笑体制、嘲笑所谓功利主义的教育失败品找到新的载体。

记忆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一点不假。

比如,你可以随时在一个人的微博里找到关于某一件事前后不同的说法,并用之打脸。又比如,你可以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分析出某些明星之间的八卦绯闻,作为谈资。也比如,你可以像这次一样,在五道杠少年新闻重出的时候,追问一句当年和他一起出现在照片里的那个满脸鄙夷的孩子去了哪儿。

同样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的记忆是,五年前,这个孩子就面对着铺天盖地而来的嘲笑和谩骂说了一句:“我做错了什么吗?”我想,五年后,如果他去翻看这次新闻下面各大门户、客户端的网友评论,也许也会生出同样的疑问。

这种互联网的记忆有时候会带来好处,它让用户看到类似的谣言开始免疫,看到奇异的新闻等待反转,面对争执时多些耐心。

但更多时候,记忆往往敌不过遗忘。偶尔义愤过的新闻,大多在时间的流逝街市的太平中血色黯淡,当时的当事人再无人问津,是更多时候的常态。

话说得直白些,那些违法入狱后来出狱的官员、那些违背社会良俗的公众人物、那些依然悬着没有下文的公共事件,不是更应该成为人们持续关注、围观争论的话题么?

这里当然不是说,一个人有过错之后就终身过错、没有改过自新、重新被审视的机会。但同样的逻辑,应该应用于这个早熟的少年:即使他当年的所作所为、即使他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值得被审视和商榷的地方,舆论也应该给他们一点空间——况且,这个少年本身错与没错,本就还没定论呢。

边界

所以岛叔越来越觉得,新闻是应该有边界、有伦理的——这不只是体现在理论上,而且体现在每一次报道的操作中。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五年前的新闻是一个女童遭到了性侵,大家义愤填膺一阵;五年后,这个女童要上大学了,媒体又挖出来炒一阵:看,当初我们帮助过的那个被性侵女生上大学了,大家的不适感是不是会更强?

道理是相同的,新闻至少不应该给当事人、尤其是未成年当事人带来太多的困扰:试想,在经历了几年成长后,如果这个孩子到了大学,四年间都被冠以“哦原来他就是那个五道杠”的眼光指指点点,他的生活该是怎样一种感受?

退一万步讲,这个孩子从小热爱政治、现在要上思想政治专业、未来想要从政,那又怎么样呢?这是他自己的选择,难道也能成为我们嘲笑他的理由?

当然不是。大家都在倡导多元社会,多元社会的首要因素就在于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你爱钱他爱权,只要没有伤天害理违法乱纪损害他人,谁又有随意指责别人的权利?

我们觉得,这是一条基本的、看得见的边界,做到也不是特别难。

道路

话又说回来,五年前是少先队武汉总队长,五年后准备上武汉大学的思想政治专业,这条路,这个少年走得蛮坚定的。

翻看过去的新闻,这个孩子的家庭并不算显赫,应该属于普通的公务员家庭,家长比较严厉,也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的做法。这也可能是很多普通家庭中存在的情况,总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

出人头地有很多种方式,仕途当然也不是看看新闻联播、读读人民日报就可以走得顺利,还有太多的真实和风雨需要去经历。我们也不希望这种对公共利益的关怀,最终变成对权力的崇拜,那是对政治的狭隘理解。任何一个成熟社会里的政治人,首先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人,其次才是有公共责任担当的社会人。我们当然也可以讨论是否应该在少年当中制造出这些所谓的等级差异,但那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昨天我们在文章中讨论了“标签化”这个话题。标签化的另一端是污名化,总之都不是很好的思维与讨论习惯。岛叔至今觉得《论语》中最有指导性的一句话,就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我又想起一个不是太恰当的比方。当年拿到大奖的舒淇接受采访时说,她要把早年脱下的衣服再一件一件穿回来。但喜欢标签化或者龌龊的人们,也许并不会在意这些年她做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心血,而依然会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硬盘里有多少她当年的印记。

这就像这次的新闻——舒淇已经穿上了衣服拍出了好作品,少年也已经脱下了五道杠准备走向今后的人生,而我们是否心中还是那些缱绻,那枚五道杠还存留在你我的臂上?

文/公子无忌

(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侠客岛专栏”)

“侠客岛”是以解析时局政局见长的微信公号。关于反腐及其它热点话题,侠客岛还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请关注。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