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很少点名表扬一个党员,但他值得

2016-06-27 06:56:2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最近,学习小组受邀参加了一个叫“美丽河北红色行”的活动。适逢建党九十五周年,去瞻仰了很多红色圣地。

比如西柏坡。


001.jpg


比如学习小组的娘家,人民日报的创刊旧址,平山县里庄。


002.jpg


比如河北衡水,四二九运动烈士陵园。站在墓碑群前,组长想起小时候读过的《平原枪声》,战火远去,英雄不朽。

然而此行最让我们感到意外的,莫过于在李保国最早工作过的村子所看到的。关于李保国其人,前几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有过这样一个报道。


003.jpg


十八大以来,习总在公开报道中点名表扬的先进党员个体并不多。其中,还包括焦裕禄、牛玉儒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逝世于今年4月10日的李保国,为何让习总亲自点赞,“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这很让我们好奇。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他工作过的第一个村子,叫前南峪。这个村子不简单,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敌后总校所在地。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此后在此办学3年,先后培养了3期学员,共18000人,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

虽说看这一串名字就不明觉厉,但如你所知,很多革命老区都在偏远之处,一个字,穷。前南峪不但穷,生态还脆弱。十年九灾,光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洪水,就冲垮了山场植被与良田。

带着这样沉重的看老区的心情,车行八百里太行山,进入了偏僻的前南峪。下车的时候,心情怎么说呢,差点以为这不是河北……


004.jpg


再来一张。说好的穷,说好的生态恶劣呢……


0085.jpg


然后在村里看了看,户均186平米的房子,宽带,太阳能。甚至,还有一个天文俱乐部,每天晚上在山上拍星星,据说马上要建立游客可以体验的项目。你们能想到么,在一个村子里看到各种各样的星空图。

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地表。一问,95%的植被覆盖率。这一切,从何而来?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说起1981年。那年,一个叫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学生李保国跟着学校的课题组来到村子里,后来大家都走了,他也走了。两年后,他回来了,带着妻子和不到一周岁的儿子。

李保国虽说后来成了教授,可是在他工作过的村子里,肯定能无缝衔接。从长相上也可窥一二……


006.jpg


在村子里,李保国主要做了两件事,小流域治理和教农民种苹果。前文说到,这个村子当年一场洪水就冲垮了无数良田。当年这里的山是光秃秃的。于是李保国一心扑在了这上面,儿子天天在村里玩耍,与村里娃娃们没什么两样。于是村民们给他儿子起了个小名,叫……“小流域”。

90年代中期,这个村又发了一次大洪水。怎么说呢,周围只有这里几乎毫发无伤。所以很多单位都来这里学习,甚至包括那会已经在其他村子耕耘的李保国。

当然,李保国的专长其实更在于带领农民致富。从前南峪村开始,他教农民种苹果,教他们更先进的管理方式。此后数十年,作为林业专家,他最为熟悉的场景之一,就是向农民讲解果木知识,帮他们获得更好的收成。

这个季节走进前南峪,最寻常的风景,就是绿叶掩映之中,套着黄色纸袋的苹果。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李保国留下最可宝贵的知识之后,如今村里果树飘香。


008.jpg


这只是李保国漫长而辉煌的职业生涯的起点。此后,他走过太行山许多村子,30多年如一日的拼命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习总的批示中,说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是一句很贴切的评价。过去30多年里,他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间始终有一种平衡,既保护又发展,而在今天,这无疑被证明是一条走在前面的路,是一种举国上下认可的理念。

斯人已逝,惟愿精神传承。

(本文为微信公号“学习小组”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学习小组专栏”)

>>>点击进入“学习小组”海外网专栏

 

责编:王书央、王健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