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19年,香港需珍惜眼前繁荣

——香港回归19周年系列解读(一)

2016-07-01 06:29:4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香港的问题,其实在于民粹泛起、内耗加剧,以至于未能充分利用内地资源。

2008122819414693.jpg

人常不能免俗,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种心理下,有人好高骛远,有人缅怀从前,身在福中而不自知。香港有一小部分人,总觉得港英时代比现在好,大抵出乎此种心理。

毋庸讳言,香港从小渔村变成国际都市的过程,发生在港英时代。那个年代的香港犹如一部高性能跑车,有极具推背感的加速度。但是,绝不能因此认为回归后的香港不如从前。回归后的香港,早已过了猛烈加速的阶段,但繁荣稳定更胜往昔,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民主程度都远高于从前,本身就是另一个奇迹。

少数香港人缅怀港英时代,可能自己都不清楚在向往什么。若说是怀念英国人的管治,那时香港人是二等公民,现在翻身做了主人;而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生活方式都没有变,马照跑,舞照跳。若说有所不同,最明显的不同是从前的港督是英国空降,现在的特首是香港人自己选。港英时期的香港“有自由、无民主”,而回归后,香港人才真正有了民主,可以自己管自己。

如此看来,这部分人似乎是怀念俯首帖耳的日子,但他们恰好又是民主诉求最激进的群体,比如要求香港特首普选非“公民提名”不可。这种自相矛盾,也证明这些人要么是不懂历史,要么是盲目媚外,要么是无法克服“得不到的才最好”的恶俗心理。

必须看到,回归绝没有拖累香港,而是为香港注入了正能量。如果没有背靠内地的优势,没有中央的大力支持,香港必然会在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风暴等大劫难中大伤元气,更别提取得今天的成就。

今天,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被国际投机势力列为狙击对象;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香港却成为相当一部分国际金融资金的避风港。美国《时代》周刊还创立了Nylonkong(纽伦港,即纽约、伦敦、香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这个新名词。

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人民离岸业务等,对香港经济是极大的挹注。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951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数量的51%,市值约占62%。2014年开通“沪港通”,截至去年底,沪股通的累计成交额1.64万亿元人民币,港股通为8000亿港元。目前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今年1至4月,香港人民币实时支付系统平均每天的结算量达9000亿元。

今天,香港已连续22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前不久公布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继2012年之后重夺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第一位。经济上,香港虽然在国家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下降,成就仍然十分可观,尤其是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据统计,2015年香港GDP达24025亿港元,人均32.9万港元。这个数字比起香港回归前夕的统计,分别增加118%和85%。

当然,香港不是完美无缺,如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人上升空间不足,政治陷入恶斗,政府受到掣肘,都是现实的问题。部分香港人想当然地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于“一国两制”,归咎于中央的“干预”。实际上,中央19年来对香港内部事务从未插手,香港保持了高度的自主和自由。香港的问题,其实在于民粹泛起、内耗加剧,以至于未能充分利用内地资源比如反对派否定了政改方案,让得到多数民意支持的特首普选付诸东流,就是最好的例证。

回归19年,香港取得了傲人的成就。智者应珍惜眼前,而非盲目他求。背靠内地,面向世界,香港仍具不可比拟的优势,只要香港人合心一处,发扬狮子山下精神,东方之珠一定会更加璀璨。(文/黑白自在)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qrcode_for_gh_0fc5cbdf446f_258.jpg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