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离婚事件”让整个娱乐圈内外沸腾,从当事人深夜在微博上发布离婚声明起,就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一时间,网友们化身“全民侦探”,开始了各种版本的推理和爆料。如果说一开始网友们同情王宝强,斥责其妻子和经纪人的行为还具有理性色彩的话,那么随着事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亢奋,各种未经证实的谣言开始发酵,各种调侃的段子流传开来,让整个事件逐渐演变成网民一次失去理性的集体狂欢。
“王宝强事件”戳中的是公众的集体窥私欲。一直以来,公众人物的私生活总是人们八卦的焦点,人们希望可以看到与公众人物公共形象反差较大的另一面。此次王宝强无疑打破了中国传统上“家丑不可外扬”的禁忌,把自己的私生活主动暴露在了公众的视野中。也正是如此,该事件撩拨着公众的神经,让公众变得越来越亢奋,以致各种非理性的行为逐渐显现出来。
经过事件起始阶段人们的同情和讨论,事态的大体轮廓已经显露出来。但人们并不满足于目前既有的各种信息,于是各种版本的“猛料”轮番登台。在这个过程中,谣言也夹杂在其中。例如“其妻子和经纪人05年开始相恋,王宝强是真正的第三者”“捉奸现场照片曝光”“经纪人自爆是同性恋”等等。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和之前类似的公共事件一样,谣言正逐渐充斥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网友失去理性的行为正有意无意中伤着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随着事件的发展,人们纷纷扮演起侦探的角色。不仅当事人的照片和个人信息被挖出来,就连其未成年孩子的照片都被网友发布到网上,更有甚者将孩子的照片与经纪人的照片拼接在一起做对比,呼吁做亲子鉴定,这些行为无疑都证明事件已经发展到了非理性阶段。一方面,公布孩子的照片并进行不负责任的猜测,对于无辜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另一方面,人们抱着一种“以小恶治大恶”心态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公布其个人隐私信息,虽然可以在一时间“解恨”,但这样的行为无疑缺乏理性和法治思维。
随着事件发展,人们的心态也逐渐发生转变。从刚开始人们的疑惑到后来的同情,再到愤怒,如今逐渐发展到调侃和消费。于是,各种“欢乐”的段子被编了出来。譬如“某明星还需不需要经纪人”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事发娱乐圈,作为公众人物也能接受被人们适当消费,但对任何性质的事件都进行娱乐化解读,恰恰是缺少人情味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表现也让人感到失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存在着把关难题,各种消息泥沙俱下尚能理解,但各大权威媒体一哄而上,成为各种谣言的传播工具,而且有的信息之间还相互矛盾,这无疑削弱着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作为热点事件,媒体想紧贴热点,从中分一杯羹是情理之中,也是职责所在。但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却必须保持理性。一方面,媒体传播的信息要真实、客观,要能够减少公众对于事件的不确定性。但媒体所跟进的各种花边信息无疑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加重了社会的疑虑。另一方面,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媒体自己为了吸引眼球都放弃了理性,那公众怎么办?
“王宝强事件”考验着当事人,更考验着公众的社会素养。网络时代,“看客心理”很容易演变成非理性行为。谣言四起、恶意中伤、娱乐消费,不仅伤害着当事人,也在伤害着公众自身,更是在伤害着社会。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回归理性,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不可少。今后,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让此类事件“感情的归感情,理性的归理性”吧。
责编:栾雨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