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阵痛”还要痛多久?

2016-08-16 06:19:4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要解开中日之间的“结”,根本还是要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用这个“大势”来改变日本政界。

han20130624lll.jpg

中日关系

【解码哥说】

又到8·15日本战败日。每年在这个日本国内略有些平淡地称为“终战日”的日子前后,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都会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今年战败日,首相安倍又一次回避了参拜靖国神社这一日本军国主义的“符号”,用奉上祭祀费的办法表达了“哀思”。与此同时,日本媒体曝出政府正在开发新型地对舰导弹,准备部署在钓鱼岛附近的宫古岛,加强对华军事威慑力。

---------------------------------------------

码姐:日本政治家们一方面避免参拜靖国神社,另一方面又准备在钓鱼岛附近部署导弹,应怎么看待这两件事呢?

解码哥:中日两国矛盾的焦点,已经从较抽象的“历史认识”,转向了现实政治的冲突。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所说的那样,“战后”要真正的过去了。

1972年中日复交之后,两国曾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蜜月期”。日本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很多对中国抱有愧疚之心,希望用行动进行补偿,这才有了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对华ODA(官方开发援助)项目,这一时期,双方关系比较平稳。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日本经济进入停滞,中日两国围绕历史认识的摩擦开始增多。这一阶段的高峰,就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内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韩等国的强烈抗议和国际批评。由于这一问题的敏感性,此后的日本首相都对这一问题采取了慎重的态度,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暂时沉寂下来。

但与此同时,中日2010年发生了“撞船”事件,钓鱼岛问题变得突出,其影响直至今日。这不是偶然的,其背景是在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之后,两国矛盾的焦点由“二战”遗留的历史纠纷,变成了在亚洲的主导权之争。于是,我们看到,中日目前不仅在钓鱼岛、南海,甚至在蒙古、印度等周边国家都展现出竞争的态势。这一阶段,中日矛盾不是个别事件引发的偶然冲突,而具有结构性、长期性的特征,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残酷。

码妹:既然这样,中日之间会不会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终有一战”呢?

解码哥:这取决于两国未来的互动,从中长期来看,并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日本问题专家周永生认为,虽然日本“自卫队”目前仍处于“和平宪法”的束缚下,并未做好进行一场战争的准备,但在安倍政府持续推进“修宪”的整体“图景”中,战争是一个始终存在的选项,中日关系目前处于“无解”状态。安倍政府的计划是,在今年内持续推动“修宪”的宣传工作,渲染钓鱼岛方向的“中国威胁”正是计划的一部分;而从明年起,“修宪”的工作将正式进入操作阶段。

除了安倍政府的举动,日本国民的态度或许更值得关注。在去年的对华民意调查中,高达83%的民众表达了对中国的“恶感”。近年来屡创新高的这一数字,体现出两国对立下,日本民众“嫌华”情绪高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目前的自民党政府期间,还看不出这一点有任何改变的可能。尽管日本国内也还存在着强大的和平主义“厌战”潮流(这点从今年8·15日本天皇的演讲中即可看出),但这是否能制约住“安倍战车”的前行,还是个未知数。

码姐:有一种说法,认为中日关系目前只是“阵痛”,中国目前经济总量虽然超越了日本,但质量还有很大差距,只有中国取得对日压倒性优势,两国关系才能平稳下来。

解码哥: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全部。

中日之间目前的摩擦,确实有日本对华“不服气”的成分,中国的崛起也确实引起了日本的焦虑和危机感,有遏制中国发展的动机。但并不是说两国实力发生了根本转变,日本就一定会“老实”。珍珠港事件前夜,日本的经济实力只有美国的1/9,但这并没有阻止日本在面临美国全面禁运威胁下,发动对美国的突然袭击。日本国土狭小,民族单一,在受到外界压力之下有时就会采取非理性的“赌徒”行为。

码妹:这么说来,中日关系果真是“无解”的,两国关系会持续恶化了?

解码哥:事在人为。虽然目前我们还看不到这种改善的迹象,但并不是说中日就是天然的敌国。

我们可以看到,安倍首相虽然有着保守主义倾向,在南海等周边问题上反复向中国发难,但其上任后,一次也没有在“终战日”参拜过靖国神社,这就是包括中韩在内的国际社会对其制约的结果。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形势比人强的道理,安倍首相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要解开中日之间的“结”,根本还是要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用这个“大势”来改变日本政界。正像中美之间,尽管存在着诸多矛盾,但两国广泛的共同利益决定了“斗而不破”的局面。

遗憾的是,近年来,随着中日“政冷”,两国“经冷”局面正在出现。中日贸易额从2010年“撞船”事件的3400亿美元已经下降到3000亿美元,这是极不正常的。在日本经济新闻社7月进行的日企管理人员意识调查中,40%的人认为应缩小在华业务,对于在中国开展业务时担心的问题,选择“政治风险”的人达到80%。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在诱导企业“避开”中国,采取所谓的“中国+1”战略,“分散风险”。这对两国关系的破坏是持续性的。

因此,要谋得中日关系的根本好转,从经济、文化等合作入手,扩大两国共同利益,应该是一条必经之路。相比于政治上的纷争,两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才是决定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根本力量。(文/王少喆, 外交学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为本文提供专业意见)

海外网“解码中国”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