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和国际接轨”,读者呢?

2016-08-23 06:41:3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从一个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来说,写出来获奖只是第一步,被更多人阅读、影响更多人的言行,才是真正的成功。

b36357be5b318b66268196df13f0d157.jpg

中国作家郝景芳以《北京折叠》荣膺“雨果奖”

最近有两位中国作家引起国际关注。一位是80后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第74届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雨果奖。另一位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颁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文学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中国最好的文学就是世界水准的文学”,这是曹文轩获奖之后的一句感慨。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作家在国际上确实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国际著名奖项的肯定,也让人产生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错觉。几位国际获奖的作家,虽然在特定圈子里早就享有盛名、粉丝众多,但没有这些奖项加冕,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为国内公众熟知。

虽然纯文学作品,相对于通俗读物总是比较小众,但从国民阅读习惯来说,对于以纯文学作品为代表的一些图书的阅读率,相当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之前广为流传的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而同期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韩国是11本左右。

在阅读数的差距之外,更值得关注的还有阅读质量。中国人阅读的图书中,相当比例是教材、教辅类的考试工具书,这种“考完即忘”的功利化阅读,实际上很难算是一种纯粹阅读。对于国民阅读量和阅读质量的双层不足,舆论也常常发起反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甚至连续把推广“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在国民阅读领域中的忧虑有很强的共鸣。

当然,阅读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同样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积淀。一个还处于温饱阶段,还在为生存挣扎的人,是很难有心境坐下来阅读,尤其是需要高度精神投入的阅读。但经济基础影响阅读选择并非完全决定性的,一个推崇阅读、把阅读当做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可以让一个国家的阅读行为呈现“逆袭”状态。这也是国民阅读量排序体现国家经济实力,又不完全是以经济实力排序的原因。

中国有深厚的“文教”传统,人们普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但这中间存在一些误区,容易把读书功利化,阅读时追求短期看得见的“有用”,这和各种考试在现实中地位至关重要有关。从长远来说,要继续发掘传统文化中推崇的阅读基因,同时扭转过于功利的阅读观念。当高质量的阅读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这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会有更多推动作用。

中国作家在国际接连收获重要奖项,说明在文化生产方面,有些细分领域已经“和国际接轨”,这些中国作家和作品配得上更多的关注和阅读。支持关注作家的最好方式,不是当做明星一样看看他们的八卦就好,而是多去看一看他们的作品。多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往小了说可以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往大了说可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从一个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来说,写出来获奖只是第一步,被更多人阅读、影响更多人的言行,才是真正的成功。

(敬一山,媒体时评人,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