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竞技体育遭遇国际话语权缺失

2016-08-23 06:47:2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除了吃透西方规则、加快建设软硬基础设施之外,形成有竞争性的体育生态系统才是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708174f94e03e8a3a6b96bfc52c97b80.jpg

第一次在拉美举办的里约奥运会在大雨中结束了,但国人对里约奥运会的吐槽,因最后一天闭幕式短片中没有出现中国运动员的身影,依然没有结束。

有网友评价道,这届奥运会“很黑”。联想到几天前女子4*100米接力半决赛后,美国队申诉因巴西队干扰导致其接力掉棒,而特意被安排单独进行一次重赛。重赛的结果就是,排名第九的中国女子接力队被美国硬生生挤出了决赛,用“躺着中枪”来形容毫不为过。

虽然中国早已过了需要通过摘金夺银来展现民族自信和表达国家强盛的时代,但中国每一个奥运健儿在赛场的表现依然受到国人相当程度的关注。中国女子接力队如此黯然告别决赛未免有些憋屈,四年的蛰伏与拼搏原本就只有几十秒的展现时间,没想到美国队和裁判共同唱了这么一出“意外”,就如同吃了个苍蝇一般,让人无以言对。这引发国人一些情绪也很正常,一名出租车司机当天对我忿忿道:“中国如此被美国欺负,还算是强国吗?”

一个欺负,一个强国,这本来应该是在不同时代表述中国的词汇,却出现在同一场景中,着实令我印象深刻。当“身为强国”的中国在奥运会上不断成为所谓裁判判决的“受害者”或“牺牲品”时,一种怪异的阴谋论般的猜想就会扑面而来。出租车司机朴素的爱国情感如此一想并不意外:裁判为什么“不约而同”要和中国过不去?难道南海上空的喧嚣又转场去了里约?

在一个理想的体育竞技环境中,首要剥离的就是政治,只有如此才能为公平竞赛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赛前,试图针对全体俄罗斯运动员的禁赛似乎为这样的论调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然而,事情的发展最终还是基本符合了人们对四年一次奥运的热情企盼。截至目前,本届奥运会有更多国家的选手获得了奖牌和名次,挑战了一些项目上传统强国的垄断地位,这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本义。对中国而言,虽然在部分项目上遭遇了“黑哨”,但这大部分仍属于裁判本身的素质问题,中国不应被刻意描绘成为是一帮“心有灵犀”的裁判来成心找茬的对象。

然而,不得不说,现代奥运如同市场经济一样源起在西方。奥运会最初也以一些西方国家参与为主,二战后才逐渐扩展到更多的非西方国家参与其中。因此,西方天然拥有了制定和解释大部分竞技项目规则的权力。这些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平和合理的。不过,在规则之外,执行则是另一回事。抛开裁判本身素质不谈,裁判拥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包括审美等个性化的价值判断契合了西方在一些项目上的潜在优势。而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自然就无法比肩,而当在遭遇不公时,虽然可以依照规则进行申诉,但结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西方在竞技体育上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运动本身,而是从技术训练、人才(运动员、裁判)培养、规则制定、话语解释等方面早已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往往不自觉地培养了一批西方话语的维护者和辩护者,而那些希望更多以单一运动员拼搏获取奖牌的国家必然会感到势单力薄。

有业内人士称,中国裁判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当然,不仅仅是体育裁判,中国在很多方面都遭遇话语权缺失。我们虽然可以抨击西方的强势,但解决的思路仍需要在自身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可以参照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三十多年后,有了设立“亚投行”,推出“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初步在国际经济治理方面有了话语权。那么,如何让中国在竞技体育方面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除了吃透西方规则、加快建设软硬基础设施之外,形成有竞争性的体育生态系统才是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高望,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