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李克强为何在联大强调这个词

2016-09-23 06:44:4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授人以鱼”的时代早已过去,要想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设定的目标,必须为它们提供另一种“渔”,即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思路和方案。

5369678103006066933.jpg

李克强总理在纽约

在G20杭州峰会成功落幕不久,人们很希望听到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联合国大会上再次宣布中国对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定,比如减免最不发达国家国家债务,比如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又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给予一些国家特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等等。

不过,在李克强总理结束10多分钟的发言后,他们会发现,中国总理口中不再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援助数字,而是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发展。再具体地说,就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式和方法。而这也非常契合本届联大的主题,即“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然而仅仅过了一年,世界上就出现了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危机,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动荡,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地区热点不断涌现,各种冲突此起彼伏。这给未来落实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障碍和阴影。

于是,李克强总理在联合国这么重要的场合着重阐述中国有关发展的思路就变得顺理成章。多年以来,中国为不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超过4000亿美元,这个量级将近是中国2014年全年财政收入的两倍。提供援助已经成为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一种“常规动作”。然而,在这样的“常规动作”之下,一些受援国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还相当遥远。

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对如何可持续发展认识不清,困难矛盾估计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没有发展和增长,一切都无从谈起。不少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后出现了停滞,另一些国家则在保持一段时期的稳定之后重新陷入了战乱,还有一些国家则面临了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多重挑战。而中国在发展方面既有了前30年的经验和教训,也有了后30年的深化和提升,最终形成了新中国60多年来一部可供借鉴的发展史。

对中国来说,目前仅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这样“常规动作”的南南合作已经远远不够。在这些国家,往往十分依赖外部援助,一旦资金用尽,永续发展的动力往往严重不足。“授人以鱼”的时代早已过去,要想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设定的目标,必须为它们提供另一种“渔”,即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思路和方案。

当然,中国的思路和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或者是一成不变的。在新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的经验更多地集中在如何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吸收外资,利用外来资本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而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用自己的方式扩大了总需求,实现了稳增长。而此后,世界经济在短暂复苏后又陷入低迷,在外部需求持续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面临着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严峻任务。尽管如此,中国经济还是实现了中高速增长,稳定了就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与日俱增。

办好中国的事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中国已经批准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别方案”,并有望在2020年实现中国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到2030年进一步完善卫生、教育、住房等领域的保障。

中国一旦实现上述目标,就会立刻成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逆袭的成功样本。这个样本的意义在于,曾经的普遍贫困和落后是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消除,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而那些被全球化排挤至世界边缘的国家也应当受到鼓舞,全球化并不是敌人,中国所走出的道路也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在包容、联动的发展理念之下,它们的未来也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高望,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