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独”问题如何一步步侵蚀香港?

2016-11-09 06:57:4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法律问题很多时候是经济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香港回归后遇到了很多波折,社会管理遇到不小的挑战。

1478581211460307.jpg

冯钺在“金台沙龙”现场 贾兆恒 摄

近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此举被视为中央对“港独”行径的一种明确表态。那么,“港独”为何会在香港兴起,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情况?11月8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第14期“金台沙龙”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国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信息室主任冯钺等专家阐述了“港独”的前世今生。

对于“港独”兴起的背景,冯钺提到在80年代(回归前),香港经过战后的快速发展,进入了社会富裕的阶段,尤其是与当时还并不发达的内地相比,香港人可谓优势满满。这是部分港人对当时的香港“怀念”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在“港独”兴起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香港回归前,美国驻港澳总领馆人员只有500人左右,此后一路增加到了今天的接近2000人,积极插手香港事务。1949年之后,美国驻港澳总领馆设立了新闻处,开始专门编印针对大陆的反华书籍。他们还因此聚集了很多前往香港的反共人士,具有语言和信息资源优势。从大陆前往香港的人里,有很多是不接受大陆的政权、不认同大陆社会制度的人,这批人及其后代在香港社会占了一个相当的比例。

此外,英国也没有“放弃”对香港的持续影响。冯钺表示,即使中国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主权之后,英国在涉港的经济、文化机构中的人员依然在增加。

此次梁、游等香港青年议员“宣誓”事件,引发了对香港部分青年人中“港独”倾向的关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国建表示,香港回归后遇到了很多波折,社会管理遇到不小的挑战。香港今天的年轻人,大多数是回归之后出生的一代,这些年轻人没有体会过殖民统治给香港人和我们国家、民族的不良影响和权利的侵害,没有这些记忆。相比于老一辈人,他们的家国观念更弱。“这个问题很复杂,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就是国家认同的教育不足,在这个问题上,特区政府的工作是有缺失的。”

姚国建认为,法律问题很多时候是经济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香港本来是一个自由竞争、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这也是香港过去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现在香港出现了利益格局的固化、社会阶层的固化,一些年轻人已经很难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进入社会上层。面临巨大压力之下,就容易“走上街头”。

谈到未来的政策调整,姚国建提出,无论中央政府、特区政府都面临挑战:让年轻人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把更多的精力能够放到经济和其他社会建设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香港,逐步消除年轻人热衷于通过街头政治解决问题的倾向。他还表示,香港的民主政治正逐步从回归之初的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转变,普通香港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成为民主的重要角色,特区政府需要直面这一新的变化和挑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