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代航母官兵怎炼成:让“空壳”辽宁舰生成战斗力

2016-11-15 09:14:23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官兵过去4年多的最大感受。据士官们介绍,舰载机着舰的时候,航空保障部门起降保障中队阻拦系统区队长缪林海站在着舰区的指挥室,根据上级指令设定阻拦索。

  初为航母人,从一无所知起步

  20多层楼的高度、数十公里长的通道,在辽宁舰上穿行,倘若不是有引导员带着,“外来者”势必会迷路。一个年轻战士说,刚来航母时,需要攻克的课目之一就是认路,“预先告诉一个舱室号,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才算合格”。让年轻战士佩服的是,高级士官们不但认识路,而且烂熟于心,还可以在舱室里抄近道。

  熟能生巧,这批高级士官大多是航母部队组建之初就参与进来的。通过首批航母舰员选拔的士官,他们的共同点是技术熟练,在原单位表现出色,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选拔是单位推荐和自荐相结合。航空保障部门士官长兼保管测试区队长李立孝是首批上辽宁舰的,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面试,理论考试考数学、物理等综合科目,面试主要会涉及专业知识以及个人意愿。”

  不忘初心,这些高级士官不约而同提及“航母情怀”。在他们看来,拥有航母是数辈人的梦想,作为一名海军能选拔到中国首艘航母上工作是巨大荣誉。李东友说,这些士官在原单位都是骨干,生活稳定,从前途上而言对他们没有什么诱惑,但是他们来了,这其中有第一代航母人对荣誉的追求。

  2012年11月23日舰载机在航母首次着舰成功时的情景让李立孝和几位航空保障部门的高级士官记忆犹新。李立孝说:“当时心情真的是激动、兴奋,眼泪都出来了。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来之不易的幸福总是加倍的,只有他们知道这几年间辽宁舰发生了怎样的蜕变。辽宁舰的前身是前苏联“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没有任何数据资料,一切都要从头摸索,“既没有航煤管路的线路图纸,也没有航煤油舱半点数据资料”。众所周知,航母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航空保障部门主要负责舰载机在航母的正常运转,是辽宁舰上最重要的部门,也是一切要从零开始摸索的部门。

  航空保障部门涉及水、电、油、气、风各个保障要素。航母上航空煤油舱是在舰载机驻舰期间对飞机进行油料保障的主要储存地。航空保障部门舰面中队油料区队长王春辉说:“中国以前没有航母,所以过去也没有这样的问题,作为第一代航母人,我们不解决,谁解决?”王春辉和几个骨干在舱内通过敲击管路的传统办法,弄清楚了长达几千米的管路布局,最终完成《喷气燃料系统管路图》。随后他们又通过人力测量方式精确测量出隔离油舱,模拟出前后舱群油舱的尺寸大小。这些都为航母自身和舰载机上舰后的油料保障打下基础,也意味着为辽宁舰战斗力的快速形成保驾护航。

  辽宁舰作为全新的作战平台,在完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要提高各类装备系统的整体效能,只有反复摸索和改进。为舰载战斗机挂弹是飞机在舰上起飞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把某型弹从弹药库吊起来,通过武器升降机转运到飞行甲板上,再转运到飞机下方实施挂载,但实际操作并不容易。航空保障部门机载弹药保障中队士官长李东兵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与陆基不同,在舰上因为挂弹储存方式变了,转运方式变了,各部门协调配合也变了。弹型变化,一枚弹和多枚弹的流程也不同。在舰上储存空间狭小,转运过程中是裸弹,而且在海上船是晃的,容易发生磕碰,这些都和在陆地不同。我们就反复训练,一方面提高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在转运方法、路线上不断摸索最节约时间的流程。”

  据李立孝介绍,最初人员操作不熟练、流程不熟练,各个系统协调不熟练。现在各环节理顺了,优化了流程,原来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几分钟。这种变化节约时间,也就意味着提高舰载机的攻防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辽宁舰研究建立了按部署就位、按流程实施的航母航空保障模式,制定了一整套舰载机保障流程规范,不到3年就形成了航母舰载机综合保障能力。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