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秘鲁说“4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是什么

——习近平拉美行系列解读(三)

2016-11-21 07:19:1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这段并不算广为人知的佳话,是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秘鲁等拉美三国,受到各方关注。中国与秘鲁关系源远流长,习近平主席11月18日在秘鲁《商报》发表的题为《共圆百年发展梦 同谱合作新华章》的署名文章中提到,“早在400多年前,中国人不畏惊涛骇浪,开辟出跨越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两国往来络绎不绝。”这段并不算广为人知的佳话,是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当时,菲律宾与墨西哥、秘鲁等国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菲律宾居住的中国商人、工匠等乘坐“马尼拉大帆船”(Galeón de Manila)即“中国之船”(Nao de China),越过太平洋,到秘鲁、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行商,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了中秘、中墨及中国与其他拉美国家之间的贸易、文化和人员往来。

习近平主席在文章中提到,“近1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中国人远赴秘鲁,在这片热土上寻觅幸福生活。他们同秘鲁人民一起辛勤劳作,为秘鲁国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也成为最早在秘鲁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这是指从1849年第一批中国移民到达秘鲁开始,中秘两国之间的往来不断加强,两国的文明开始交融。从1849年至1874年大约有10多万契约华工移入秘鲁,参与修建铁路、建设城镇、开采鸟粪和硝石、种植棉花和水稻。

早期华工和华侨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和文化带到秘鲁,把生产技能传授给秘鲁人民,为秘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时至今日,在秘鲁首都利马等地,都称中国饭馆为“契发”(Chifa),即广东话“食饭”的谐音。据统计,目前在秘鲁大约有4000多家Chifa,中国的餐饮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秘鲁人的生活当中,美味可口的中国菜肴早已成为秘鲁人餐饮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据张荫桓在《三洲日记》中记载,19世纪80年代,由于蔗糖生意不好,秘鲁甘蔗园主依靠华工的技术和劳力,改种水稻,获得成功。此外,华工和华侨把中华医术传授到秘鲁。据美国华工史专家瓦特•斯图亚特(Watt Stewart)在《秘鲁华工史》(La Servidumbre China en Perú)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的草药治好了许多秘鲁大夫未能治愈的病人。”一百多年来,在秘鲁的华工和华人与秘鲁人通婚融合,正因如此,“如今,拥有中国血统的秘鲁人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这说明两国传统友好已经深深扎根在两国人民心间。

中秘友好不仅有着历史的渊源,在今天,它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碎片化趋势下,中国积极倡导APEC的开放精神,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由于美国奥巴马政府及美国当选总统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持消极态度,作为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24次非正式会议(APEC)的东道国,秘鲁也表示除了加入由东盟主导的,由东盟、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和在会上推动由中国倡导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意向。

今年也是中秘两国建交45周年。过去近半个世纪,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与两国经贸的持续往来,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世界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拉美地区的重要国家,中秘关系的深化也将为中国与拉美地区关系发展带来新格局。

(徐世澄,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