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你为什么不快乐?

2016-11-28 06:54:0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新一代港青不仅面对本土人才竞争,更需面对全球竞争对手挑战。

2016年陆续公布的多份有关“快乐指数”调查显示,尽管GDP排名一向名列前茅,香港人的快乐程度却在进一步倒退。比如,由联合国主导进行的“世界快乐报告”显示在全球156个国家地区中,香港位列第75位;而新加坡《联合早报》调查显示,今年港人快乐指数67.7为九年来最低,其中30岁以下受访者快乐指数跌幅明显,由69.3跌至63.8,为历年最低。香港青年对港府施政、生活环境、公共医疗等方面满意程度皆下降,形成对比的是:其他年龄组如30-49岁满意度却有所提升。以上这些数据不禁让人思索:香港青年为什么不快乐?

香港青年问题,应置于香港历史与制度发展框架下思考,亦需兼顾中国内地及全球发展特质。香港青年经受的压力与挫折并非其独有,许多为全球性现象,但在回归祖国背景下,又蕴含着其特殊性。全球化背景下,新一代港青不仅面对本土人才竞争,更需面对全球竞争对手挑战。与上一代相比,社会向上流动性降低、昂贵自费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受制于高低端服务业二元经济结构、房价上涨置业困难、贫富两极分化等困境加剧青年现实压力,使他们对前景更为冷漠乃至悲观。

更为重要的是,青年普遍对现实政治不满,但无力扭转局面,而后现代主义蔓延与互联网新媒体相辅相成,使青年更加热衷于以全新形式参与政治。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对权威,强调个人感受与喜好,承认并推崇多元、杂乱、对立的话语与价值。这些思潮搭载新媒体“自由参与”及“无中心”特质很快形成新的聚集于动员模式。

纽伦港(NYLONKONG)所指代的三个全球顶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香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形成英美文化金融轴心,信仰经济自由主义,成为一种世界羡慕的生活方式。但当这些城市的政治空间日益被强大跨国金融与房地产资本控制,对当地市民的责任意识降到最低时,不满就兴起了。纽约、伦敦与香港近年皆受到占领运动等政治事件波及,其中青年人的参与程度极高,尽管具有不同的背景与因素,很大程度上反应出青年世代的不满。

除全球化因素外,香港青年的不快乐与迷茫很大程度根植于香港问题的特殊性中。香港人心境变化在不同时代分别由《东方之珠》、《狮子山下》、《海阔天空》三首歌表达出,由自豪、自勉到现在的自怜。香港经济发展相对停滞不前与内地经济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回归前香港GDP占内地GDP25%而现在仅占4%,过去香港人常慷慨接济内地亲戚;而现在,内地人蜂拥至港置业购物,内地青年就业前景亦好于香港青年,这些对比与角色转换使港人尤其是青年丧失优越感,产生较强失落感。

另外,尽管香港青年大部分出生于回归后,理应不存在怀念港英政府统治、拥有殖民历史记忆包袱,但部分青年却继承了上一代“大香港主义”的意识形态,加上港英政府在消解港人反殖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上较为成功,回归后推行的国民教育与长辈所怀有的意识形态产生冲突,造成港青在身份认同上的迷茫与错乱,“港独”之声乘势兴起。

如果香港似台湾般放任“天然独”在青年中蔓延,并在主流政治舞台上占一席之地,稀释中华民族共通情感,香港社会矛盾只会更加深重,青年世代的“快乐”更是无从谈起。本届立法会新当选的两名“青年新政”议员梁颂恒与游蕙祯除打出“港独”旗帜,甚至出口“支那”等侮辱性语汇,青年一代政治修为之差、素质低下震惊香港,让支持者不免有“自己拆自己台”的悔不当初感。这也警示香港民众尤其是青年理性思考:这些“港独”青年议员具有参政议政的资质吗?能代表自己吗?以“泄愤”式抗争是他们想要的“民主自由”吗?这样做能让香港更民主,更有尊严吗?这将会促使他们思考香港的前途出路,如何从实际出发,维护现有的民主环境与尊严。

(季伊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