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这四种能力,领导干部要好好学

2016-12-08 06:32:4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优秀家风的熏陶、逆境成长的磨砺、丰富实践的锻造、不懈学悟的积淀、严格党性的锤炼,铸成了习近平卓越的领袖核心能力。

1481150042412226.jpg

【学习小组按】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成为党的领导核心,既要赢得亿万人心,也要具备“核心能力”——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那么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位组员撰稿,通过优秀家风、逆境成长、丰富经历、不懈学悟、党性锤炼等方面,解读了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此文原载《核心能力——治国理政这三年》一书,略有修订。

文很长,很有信息量。对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均有启发。供组员参考。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标志着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全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开启了崭新篇章。

综合分析习近平同志核心地位确立的时代背景,不仅有党的事业发展需要的使命召唤,有全国人民心之所向的意愿支持,更有领袖人物核心能力的坚强支撑。而领袖人物核心能力则是最根本的要素。道理很简单,只有领袖真正具备了核心能力,才能高效带领全党上下履行使命、凝聚民心。简言之,习近平同志之所以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关键是两条:一是赢得了亿万人心,二是具备了领袖核心能力。

    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党中央鼎故革新,厉行新政,使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全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四大核心能力。必须看到,这四大核心能力不可能自然天成、一蹴而就,必须经过持续积累、拾级攀升、磨砺演进、螺旋上升方能铸就。卓越领袖核心能力生成,更是与领袖的理想抱负、成长历练、风格特质、开悟能力和人格修为高度关联。


对于习近平而言,是优秀家风熏陶、逆境成长磨砺、丰富实践锻造、不懈学悟积淀、严格党性锤炼组合发生作用,加之时代潮流的引领、伟大梦想的召唤、人民群众的期待,共同推动了其领袖核心能力的全面跃升。因此,深入分析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形成过程,全面揭示领袖核心能力演进规律,充分挖掘领袖核心能力时代价值,对于促进当前全党上下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忠诚核心、维护核心、拥戴核心、追随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优秀家风熏陶了人格底蕴

父母是人生最早的老师。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和人格塑造的摇篮。每个人的性格形成、志向树立、见识格局、处事胸怀、做人境界,无不带有家庭环境熏陶的深深烙印。习近平出身于一个革-命-干-部-家-庭,这无疑为他健康成长、事业成功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客观条件绝不是充分条件,根正苗红未必就能成就大业,只有成长在坚持把纯正家风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文明精华、党的优良作风相融合教育的家庭里,才能真正传承优秀的“精神基因”,进而奠定成就大事、建树大功、开创大业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正是出生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他的父亲习仲勋13岁参加革 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成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开国元勋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在党内外始终享有崇高威望。毛泽东赞之为“比诸葛亮还厉害”、政治上“炉火纯青”的人。邓小平称之敢于“顶雷”、为改革开放杀-出-血-路的人。习近平的母亲 齐 心13岁参加革命,一生追随共产党,亦是一个追求真理、坚持原则、坚韧不拔、深明大义、修为深厚的老 革 命和优秀共产党员。

习仲勋

正是在这样伟大的父亲和优秀的母亲言传身教下,习近平的人格底蕴自懂事起就开始奠基,并随着岁月流淌日益深厚。正如他自己所言,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五样顶天立地的法宝:“做人、做事、信仰的追求、赤子的情怀、简朴的生活”。通过深入探寻习近平成长足迹,不难看到,他从小就受到了来自家庭在品格、修为、作风、信仰和政治上的全面熏陶。

一是品格的熏陶。习仲勋一生品格高尚、严慈相济、坦诚忠厚、爱憎分明,敢言敢断不顾个人进退得失,宽厚大度不带半点个人私隙,一辈子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大写的人格众口皆碑。习近平从小就在父亲身上获取了这些人格的力量。自幼就把父亲当作一面镜子,时时处处向父亲学习,得到了父亲品格上的真传。从政后习近平表现出的对党忠诚、追求真理、坚持原则、正直正派、嫉恶如仇、有情有义、不徇私情、坚守底线等优秀品格,无不带有习仲勋的印记,随处可见习仲勋的影子。

二是修为的熏陶。习仲勋一辈子坚持把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为一体,始终保持普通党员简朴的生活作风,身居高位不搞特权,严格治家不搞特殊。他对家庭的关爱,追求的是本质的大爱;对子女的关爱,追求的是深沉的厚爱。习仲勋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注重培养子女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品行,决不允许他们滋长任何优越感,产生一丝特权意识。严苛的家教,使习近平从小就养成了朴实本真、严谨自律、奋斗进取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养成,对习近平从政后树立严于律己形象、形成低调务实作风,坚守人间正道、恪守做官底线等为人、为事、为官之道影响巨大。

三是作风的熏陶。习仲勋一辈子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铁肩担当,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居功自傲、不浮夸张扬,这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家风范,同样熏陶了习近平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习近平从政后坚守的“功成不必在我”“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的政绩观,信奉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真刀真枪干一场”的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很大程度得益于父亲的榜样示范和潜移默化。

四是信仰的熏陶。习仲勋的人生充满传奇,英雄一世、坎坷一生、历经磨难、不屈不挠。16年身处逆境,遭 受 冤 屈 迫 害,却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变、初心不改的风骨,对习近平的成长起到了顶天立地的支撑作用。不仅帮助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早早埋下坚定信念、追求理想的种子,更是培养了他面对挫折坎坷不垮斗志、不变初心的坚韧品质。这种基于灵魂深处的熏陶,为习近平坚定铁一般的理想信念、形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展现强大政治定力的领导特质打下了牢固的精神基础。

五是政治的熏陶。习仲勋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国家建设改革发展时期,在领导决策中都表现出准确判断形势、正确把握方向、清醒辨析是非的优异素质和把控大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卓越才能。习近平从小耳濡目染,从这些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中汲取了丰富的政治营养。这些养分对于习近平从政后迅速显现领导天赋,形成高人一筹的政治素养、不同寻常的领导艺术和处理尖锐复杂矛盾的综合能力,无疑是一笔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

二、逆境成长磨砺了人民情怀

习近平始终把向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天职,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感情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以百姓心为心”“权为民所赋”的真谛。习近平之所以胸怀如此深厚的人民情怀,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的苦难、青春的磨难、基层的艰难这些特殊的成长经历。

一是童年的苦难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情感距离。习近平年幼时,父亲就被“打倒”诬陷为“反-党-大-阴-谋-家”,母亲因受牵连,被审查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7年多。父母的遭遇,使习近平不得不过早与亲人分离,经受“黑帮子女”的苦难岁月。年幼的习近平遭过批 斗、挨过饥饿、四处流浪、无端被押,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巨大创伤。在习近平无依无靠、束手无策时,是普通百姓的接济、保护和安抚,让他度过了这段艰苦时光,让他感知到普通百姓的朴实、温暖和善良,与普通百姓建立起一种自然、真实、朴素的情感。这一特殊经历,客观上为习近平从政后无论身处何等高位,都能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从心灵深处夯实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习近平心系群众的画面:在太行山深处他与村民坐炕头聊家常是那样自然,在甘肃兰州他给七旬老人端饭是那样真实,在四川芦山他亲吻地震安置帐篷里的小孩是那样亲切……所有举动毫不做作,而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人民群众真诚情感和真切热爱的自然流露。

二是青春的磨难培育了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如果说习近平因童年苦难经历与百姓大众建立起的感情,还具有感性的色彩和朴素的成分,那么在陕北插队期间与人民群众建立的情感,则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和真挚的境界。15岁那年,习近平到陕北农村插队,开始了艰苦却又受益终生的磨难岁月。在陕北7年多的日子里,他饱经那个年代底层百姓所有的艰辛。面对住窑洞、睡土炕、吃苞谷、跳蚤咬这些衣食艰苦,是普通百姓帮助他度过了生活难关;面对打坝挑粪、开荒修路、扛麻袋爬山路这些劳作辛苦,是普通百姓帮助他养成了咬牙坚持的毅力;面对数次申请入党屡屡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帮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正是人民群众这些心灵馈赠,让习近平的心与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人民情怀与日俱增、日益深厚。

正像习近平自己所说,“如果说开始对那里还有不适应、有距离感的话,后来就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这就是他真挚人民情怀形成的生动表达! 7年多的知青生活,是习近平形成深厚人民情怀的重要时期。去陕北插队前,人民的含义对于习近平可能还只是一种温暖、一种陪伴、一种亲近,停留在比较朴素的层面,而走出陕北时,人民的含义在习近平心中发生了质的升华:人民是一股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共度磨难的坚强支撑、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深切真情、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可靠依存。这就决定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必定深接地气、根基扎实、牢不可破。

三是基层的艰苦强化了“人民伟大”的价值取向。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的习近平,终于在1974年1月被批准入党并很快被推选为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虽然后因上大学,担任基层干部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对他人民情怀的升华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在党中央对习仲勋所谓的“问题”尚没有作出结论的时候,是党的基层组织顶着压力、冒着风险,依据人民群众的客观判断,批准习近平入党并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一年多的特殊经历,不仅是他事业的起步,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在基层一线深切感受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深层含义,强化了对“人民伟大”的深刻理解。基层民众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可贵品质,使习近平体会到了人民的无比崇高;基层民众真心支持、真心帮助的高尚情操,使习近平体会到了人民的无私胸怀;基层民众的艰苦创业、踏实肯干的奋斗精神,使习近平体会到了人民的无穷力量。正像习近平自己总结的那样,知青生活的艰苦磨炼,使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的根本,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毋庸置疑,基层干部的艰难经历,为习近平从政后形成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逆境成长的磨砺、人民群众的抚育、人民群众的厚爱、人民群众的支持,促使习近平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天然感情,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理解更深,决定了他在践行党的宗旨上意志更坚、境界更高。“天大地大,人民最大”必然成为习近平真挚人民情怀的鲜明标志。

三、丰富经历夯实了才略根基

领导人治国理政才略与履职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历史的悠久性、地域的广阔性、人口的巨量性、民族的多元性、政体的特殊性更加决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必须具有熟悉底层、了解百姓,熟知国情、深谙实际,胸怀全局、把握本质的基本特质,必须具有顶层设计、系统思考、战略谋划、统筹兼顾的深度能力,而这种特质和能力形成,必须经过多层级、多层面、多系统、多领域的历练积累,这是领导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条基本规律。

深入分析习近平的履职经历,不难看到,在他身上不仅蕴含了中国领导人成长的一般规律性,而且富有自身的特殊性。从纵向发展轨迹看,习近平从最基层干起,由农村党支部书记起步,历经县、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省份、直辖市等不同层级的一把手关键岗位锻炼。从地方步入中央任职后,又经过中央书记处书记5年历练,最后成长为党的总书记。从横向发展轨迹看,党、政、军各个领域全面涉猎,市、省两级政府均有任职。履职经历广泛而丰富、深入而扎实。总体看,习近平核心能力形成发展主要经过了萌芽、成长、成熟三个演进阶段。

一是核心能力形成的萌芽期——从陕北到正定。陕北7年知青生活特别是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任职经历,使习近平熟悉了农业、农村、农民,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确立了人生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为形成核心能力奠定了思想根基;清华大学的求学时光,使习近平拓展了知识的广度、累积了知识的厚度,抬高了实现理想抱负的起点、格局、境界,为他形成核心能力积蓄了文化储备;大学毕业后的军旅生涯,使习近平理解了军事、军队、军人,开阔了眼界视野,丰富了见识见地,增强了胆识胆魄,培养了意志定力,为他形成核心能力提供了素质准备。从军委办公厅机关到河北正定县任职,开始执掌一方,是习近平走上从政之路的真正发端。在正定的领导实践证明,习近平核心能力形成始于正定、源于正定。

习近平一到正定县,就按照“郡县治、天下安”的执政路径,开始探索治国理政之道。有两个突出标志佐证。一是看事情、想问题、作决策,不是仅简单站在正定的角度,而是把地方的发展和全国的大局联系起来,从全局看局部、从宏观看微观,站位比较高、视野比较宽、格局比较大。二是一到正定就带去清风,展示了善抓本质、抓要害、抓关键、抓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的领导才华和领导艺术。虽然年纪轻轻但思想成熟,尽管任职不长却深得要领。转回历史镜头,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在正定采取的抓发展、抓改革、抓民生、抓干部等一系列举措,已经初步显现出他解决中国问题思路的思想萌芽。

这与他主持中央工作以后即刻全方位开启党和国家的改革,精心谋划“十三五”国家发展战略,牢牢牵住影响改革发展的“牛鼻子”,庖丁解牛,抓思想、抓作风、抓班子、抓队伍、抓人心等一系列举措一脉相承。最典型的是,习近平主持党和国家全面工作后即刻出台了“八项规定”。事实上早在正定,习近平就提出了各级领导干部要“总揽全局,抓大事,谋大势;反对官僚作风,注重工作实效;搞好班子团结,维护班子统一;坚持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努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树立雄心壮志,为‘四化’创优争先”为主要内容的“六项规定”。从“六项规定”到“八项规定”,由县委一班人到中央政治局,虽然时空有跨越、内容有更新,但执政思路前后贯通、一脉相承。可以说,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展示的核心能力在正定已经开始生根萌芽。

二是核心能力形成的成长期——从福建到上海。习近平在福建的17年,是精耕细作的17年,也是核心能力深度演进的17年。在福建,他开始了全方位涉猎经济、政治、社会管理、两岸关系和民生发展等领域,进入了核心能力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厦门经济特区的任职经历,在改革开放前沿和处理两岸关系一线,培育了他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丰富了处理台海等复杂敏感问题的深刻认知;宁德贫困地区的任职经历,加深了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开启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探索,进行了从严治吏、抓干部队伍“关键少数”的尝试;省会城市福州的任职经历,提高了习近平管理现代化城市、综合统筹和协调八方的本领;担任福建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经历,深化了他对现代政府治理和职能转变的深层思考,提高了引领政治、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现代治理能力。

在浙江省的任职经历,是习近平核心能力成长最快的时期,在更高的平台上全面开启了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崭新实践。浙江工作的5年多,习近平的核心能力不断递次演进,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始显示出个人独特的领导特质和领导风格。通过探索经济转型发展道路,激发市场资源活力,催生社会发展动力,依法施政解决中国深层次问题和保护治理生态的探索和实践,把浙江带上了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其领导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统领全局的才能得到全面印证。上海任职的经历,则对习近平核心能力的演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催化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中心,习近平进一步提高了国际运作能力,形成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系统思路,核心能力进入更完整、更全面、更系统的全新境界。

从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国家经济中心城市担任领导职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平台,面临不同的矛盾,给习近平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对中国的党情、国情、民情、社情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处理问题的层次不断推向新高度,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断开辟新境界。《之江新语》两百多篇短文,从另一角度证明了习近平核心能力的演进脉络。从宁德严肃处理2000多名干部违规建房到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从福建自觉促进两岸交流、喊话实现两岸“三通”到与马 英 九实现历史性握手,从浙江推行有限政府到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从上海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四个关键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等,人们都可以找到习近平核心能力演进发展的清晰脉络和丰富拓展过程。可以说,从福建到上海这一时期习近平核心能力的成长,为形成领袖核心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是核心能力形成的成熟期——从地方到中央。从上海市委书记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从地方党政领导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从政之路实现了更大的跨越。站到更高更大的舞台上,习近平为党为国效力的空间得到了巨大拓展,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目光更加长远、意志更加坚定。通过直接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研究制定,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和国家全面工作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坚定了战略定力,从全局上掌握了党和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律;通过直接参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组织实施,进一步明晰了推动全局工作落地的要害和关键,从整体上提升了战略推动能力;通过直接参与处理协调紧迫性、突发性重大事件,提高了全局掌控能力。针对长期在地方工作的实际,习近平通过重点强化外交经验积累,大大丰富了大国外交认知,深刻把握了国际交往的原则和规律,全面形成了独到的外交思想和外交主张。大国外交经验的拓展丰富,使习近平的领导履历更加完整,更有底气、更加自信,成功完成了从后备国家领导人到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角色转换。

习近平丰富完整的履职经历,决定了其核心能力既具有高屋建瓴、根基坚实、中气十足的禀赋,又具有胸怀全局、把握关键、深谋远虑的特点,更决定了具有雄才大略的习近平一旦站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中央,必定会与众不同、非同凡响,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四、不懈学悟拓展了思想空间

思想是统帅、是灵魂,也是核心能力的源头活水。系统的思想就是理论,科学的理论就是真理,真理就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要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一刻离不开思想的引领。综观习近平的成长历程,丰富的不仅是从政履历,更重要的是思想体系。正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不断拓展、不断升华、不断创新,为统领国家赋予了更加强大的自信、更加鲜活的灵魂、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好学博学不断深厚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厚度,直接决定了领导者思想认知的高度、做事做人的格局、成就大业的潜力。习近平始终把学习当作深厚文化底蕴的第一途径,一直保持着爱读书、好学习的良好习惯。插队时,他给自己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最珍视的财富是从北京带去的满满一箱书籍,最快乐的事情是每天深夜在煤油灯下啃“砖头一样厚”的著作。曾经步行30里路为借一本《浮士德》,7年间看遍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文学经典。

从政后,习近平仍然保持甘当小学生的心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怀孜孜不倦地学习,以只争朝夕、如饥似渴的精神求知。随着责任加重、地位提高,更是把将学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视学习为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更加广泛地涉猎经史典籍、马列著作、政治军事、哲学法律、中外文学等。好学博学,知识丰富,成为习近平人格特征的突出标签。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支撑了习近平才能、才情和才略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促进了独特思维体系、思想体系的构建和演进,还催化了把握历史规律能力、科学认知能力、洞察前瞻能力、揭示本质能力的融合提升。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每次作报告、作指示,无不展示出纵横古今收放自如、文史地理信手拈来的特点,让人感觉思想深邃、切中要害、耳目一新。每一场重要讲话都是一场思想盛宴,充分展示出一个大国领袖人物深厚的学识素养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毫无疑问,这些思想功力的形成与习近平持之以恒、勤学不辍的治学态度和学习习惯密不可分。

二是学悟相长不断深化认知见地。学和悟是思想链条上的两个关键齿轮,没有“学”的 “悟”是空悟,没有“悟”的“学”是浅学,不可能形成有见地的思想,更不可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领。习近平始终注重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一是注重领悟。不断形成独到见解,不断破解实践难题,致力成为善于认准形势、把握大势、看清趋势的“明白人”。二是善于融通。不断把“悟”的成果条理化、系统化,主动培养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质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冲破传统藩篱,突破思维定势,致力于成为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思想强者”。三是持续递进。遵循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的认识论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认识、深刻思想、深入实践,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跨越和飞跃。

几十年来,习近平坚持把所学所思所悟,进行归纳、总结、凝练,形成全面、立体、系统的思想体系。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之所以很快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闪耀出在前人基础上发展的深刻思想光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几十年的持续积累和厚积薄发。

三是知行合一不断拓展思想空间。知和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体两面。习近平始终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在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中,不断拓展思想空间。一是注重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自觉运用于工作生活、领导实践,避免实践的盲从性、决策的盲目性。二是强化实践对理论的印证。在实践中磨砺思维、锤炼思想、完善理论,不断增强揭示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能力。三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形成良性循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敢想敢做、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不断铲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危为安,不断开辟领导实践新境界,充分展示出“思想强者”和“行动强者”完美统一的形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道,使习近平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素养、辩证的思维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因学而成长、因思而成熟、因行而成功。

五、党性修炼升华了领袖风范

坚强的党性是中国领导人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首要品质和鲜明标志,也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力量源泉和生命力所在。这是由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执政党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如果党性不坚强,就不能真正成为党的先锋战士的优秀代表,更不可能成为万众拥戴的人民领袖。党的历史和国家发展的实践证明,领导人具有坚强的党性既是个体立身、立业、立言和立德的基石,也是党的领导集体坚强有力的突出标志,更是事业永续发展的灵魂支撑。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党的伟大旗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坚强的党性大力推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大踏步迈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步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党心凝聚、民心大振,党的形象显著改观,充分展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使命担当、钢铁意志和领袖风范。万丈高楼平地起,领袖风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凝聚着习近平始终践行对党忠诚、锤炼党性品质、树立标杆形象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滴水穿石般修炼锤炼的至高境界。

一是以坚定坚强的意志践行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检验党性是否坚强的首要标准,如果对党的忠诚缺失,党性坚强就无从谈起。习近平始终对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对党绝对忠诚。这种忠诚纯洁纯粹,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完美体现了对党的大忠大爱。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入党动机极端纯正。入党前就立下了一生追随党的志向和以党员身份实现精忠报国的理想。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其执着坚韧充分诠释了入党动机的纯洁和对党的忠诚。二是始终对党忠心耿耿。入党之后,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为党工作,始终坚持践行党章党规,严格按党的标准要求自己、约束自己、锤炼自己,一心听党的话、尽心办党的事、全心为党的事业奋斗。几十年从政路,留下了一串又一串闪光的脚印,用行动和实绩践行了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崇高信念。三是逆境面前初心不改。在父亲遭受政治迫害的逆境下,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坎坷中,在事业发展不顺利的波折时,习近平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丝毫的怀疑和动摇,真正把对党的忠诚印在脑海里、融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做到了无论身在何时、身在何处,信仰不变、立场不移、方向不偏,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念,带领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也正是这种对党的无限忠诚,奠定了他坚如磐石的党性基础。

二是以修身修炼的境界锤炼党性品质。为官之路有终点,党性锤炼无止境。铸就过硬的党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倾注一生的心血,这是由党性锤炼的实践性、长期性、反复性特点决定的。习近平持续锤炼党性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

一是立足实践锤炼。始终把成长经历看作党性锤炼的必要磨砺和必经考验。正如他自己概括的那样,要真正建立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些信念,坚信有意义的成长历程必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经历坎坷曲折。事实也是如此,从被动下乡当知青到扎根农村干事业,从中央军委大机关到主动选择去基层,无不生动证明了习近平主动把成长历练当作党性锤炼的过程,把艰苦磨砺当作成就人生、锤炼党性的难得财富。

二是主动自觉锤炼。习近平锤炼党性的标准不仅定位高,而且要求高;不仅追求在组织上入党,更追求在思想上入党,真正在行动上入党。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是习近平始终恪守的坚定信条。在他心中,党性问题是根本立场问题,共产党员一刻都不能放松思想、人格和党性的修炼。几十年来,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加强思想的改造、党性的锤炼,自觉把爱党、护党、忧党、兴党落实到一言一行上。

三是坚持终生锤炼。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终生课,时刻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常警示自己,不断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体现了他为党奋斗一生、党性修炼一生的不懈追求。立足实践锤炼、主动自觉锤炼、坚持终生锤炼三者融会,使习近平百炼成钢,铸就了崇高的党性品质。

三是以在党兴党的担当树立标杆形象。向我看齐、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是我党的科学组织机理和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在党性修炼上,充分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用自身的模范行动树立了在党兴党、敢于担当的标杆形象。先辈英雄的榜样力量、率先垂范的人格力量、胸怀使命的理想力量,是习近平敢于喊出“向我看齐”和勇立排头的动力源泉。

一是英雄情结浓郁。出生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从小就在英雄世界中经受了洗礼,崇敬英雄、崇拜英雄、崇尚英雄的情结从小就在他心中扎下了根。儿提时,父亲是习近平心目中的第一个大英雄,是他的榜样和骄傲。从政后,焦裕禄是习近平的为官榜样,“毋改英雄意气”是他对焦裕禄崇敬之情的生动写照,“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是焦裕禄在他心中榜样作用的真实表达。毛泽东等伟人更是习近平崇拜的偶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韶山的骄傲,湖南的骄傲,全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等表达,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他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真至诚的崇敬之情。

二是示范意识强烈。“上为之,下效之”“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习近平崇尚的为政之道。他始终高举“行胜于言”的大旗,从做基层干部开始就践行“向我看齐”,并一路走来做到了中央。在陕北,他把普通百姓记在心里,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在正定,他大力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带头践行“六项规定”;在宁德,他访贫问苦,问计于民,踩着泥泞进山区、到农家,3个月走遍了9个县;在浙江,他轻车简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下基层、做调研,足迹遍及全省各市;在上海,他低调务实、锐意创新,带领人民群众勇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主持中央工作后,带头践行“八项规定”,做“三严三实”的表率。这些一贯的行动,不仅体现了共产党人率先垂范的政治本色,更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三是理想境界崇高。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最伟大的党、最先进的党、最有生命力的党,是习近平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使命自觉。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在党爱党、在党兴党,既是他对全党提出的共同要求,更是他身体力行的自觉担当。人们从描绘“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中,可以看到他兴党强国的强烈追求;从不惧风险、不畏艰难同腐败作斗争中,可以看到他忧党护党爱党的坚强意志;从不惧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和国-内-别-有-用-心-者的挑-唆-煽-动,坚持“四个自信”中,可以看到他有信仰、有定力、有原则、有主张的坚定品格。榜样引领、率先垂范、胸怀使命,使习近平的党性犹如经过淬火炼钢,具有坚不可摧、历久弥坚的品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以江山永固、长治久安为己任,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大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剥除党的肌体上的痈疽毒瘤,立铁规、肃纲纪、整歪风;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全方位推进党、国家、军队的系统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以重典猛药整治军风军纪,肃清流毒影响,确保“枪-杆-子”“刀-把-子”永远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这些大治理、大改革、大整顿在展示领袖大气魄的同时,更是展示了坚强的党性。

优秀家风的熏陶、逆境成长的磨砺、丰富实践的锻造、不懈学悟的积淀、严格党性的锤炼,铸成了习近平卓越的领袖核心能力。从习近平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不难看到,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成为公认的领导核心,不仅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而且有其科学的规律性,还有其现实的示范性。对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改进干部培养使用,凝聚群众智慧力量,具有重大的引领借鉴意义。

党员教育管理上,必须牢牢抓住“根”和“魂”。要充分借鉴习近平党性锤炼、自我修为、能力成长的演进轨迹,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切实把加强党性修炼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永恒课题,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思想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广大党员艰苦锤炼、自觉锤炼、终生锤炼,补足精神之“钙”,深扎理想之“根”,铸就信念之“魂”,致力打造出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在党爱党、在党兴党的钢铁先锋队伍。

干部培养使用上,必须牢牢抓住“心”和“力”。要充分借鉴习近平整体、系统、科学提升核心能力的经验,大力培养选拔组织放心、党员信任、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切实坚持好干部标准,更加注重培养选拔心系党、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用心干事、公心用权、铁心担当、清心廉洁的有“心”干部,把住干部培养选拔的源头。更加突出能力导向,遵循干部成长和履职规律,突出信仰、作为、担当、境界等核心要素,培养塑造想为、能为、敢为、有为的有“力”干部。探索完善从底层干起、复合锻炼、逐级成长、合理使用的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把住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关键,最大限度地把对中国道路有真信、对中国文化有真悟、对人民群众有真情、对履行职责有真能、对自身要求有真严的具有核心能力的真人才选出来、用起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凝聚群众智慧力量上,必须牢牢抓住“气”和“神”。要深入学习习近平胸怀崇高理想、矢志报国为民的高尚情操,高举核心旗帜,强化看齐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党心民心,荟萃人民智慧,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大限度汇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气神。要坚持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统一起来,大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奋发志气、自强骨气、进取勇气、向上朝气、文明大气、包容和气,大力培养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化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是重大的政治任务。要真正落实好这项任务,既要靠营造环境,又要靠机制保障。因此,要在大力营造思想上衷心拥护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行动上时刻紧跟核心浓厚氛围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落实看齐的制度机制。特别是要探索建立以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为统领、以领导核心的核心能力——各级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为逻辑链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者核心能力建设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考评、塑造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让善于主政一方、造福一方、带动一方、振兴一方的优秀群体脱颖而出、持续涌现,以坚强的“关键少数”带领全体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形成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的生动局面。(作者周新民,《核心能力——治国理政这三年》一书作者。)

    (来源:学习小组)

责编:贾兆恒、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