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张自忠之殁:以死明志还是战死疆场?

2016-12-13 14:51:10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摘要:七七事变之后,张自忠奉命留守北平与日军周旋,这8日的个中细节,外界不明所以,故有张将军为以死表清白,才以身殉国之说。”  29日下午,父亲先后到冀察政委会和北平市政府就职,并召开会议,研究北平的治安、金融和粮食问题。

  七七事变之后,张自忠奉命留守北平与日军周旋,这8日的个中细节,外界不明所以,故有张将军为以死表清白,才以身殉国之说。张自忠之女张廉云披露:那8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者:周海滨

  1940年5月16日16时,“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的张自忠将军一生的传奇戛然而止。

  当时国内有张将军是以死表清白的说法,盖因1937年发生了两件事:4月,张自忠率冀察国外旅行团访问日本;7月28日,张自忠奉命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及北平市长等职留守北平。当时,这两件事使舆论对张自忠产生了很大的误解,甚至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曾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将张自忠明正典刑。

  七七事变之后,张自忠奉命留守北平与日军周旋,这8日的个中细节,外界不明所以,故有张将军为以死表清白,才以身殉国之说。张自忠之女张廉云向本刊披露:那8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以下为张廉云口述。

  访日

  1937年,我才十四岁,还不大懂事,但从家庭的日常教诲中知道绝不能做亡国奴,知道父亲是正直勇敢的爱国军人。父亲当时是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因率团访日及奉命留守北平这两件事,当时的舆论对父亲产生了很大的误解。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公开的大量档案材料清楚地表明了我父亲当年留守北平前后的作为,完全对得起国家和民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1933年,二十九军在宋哲元军长的率领之下参加了长城抗战,取得了喜峰口和罗文峪两次战斗的胜利。在长城抗战期间,父亲与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在遵化三屯营合组一个指挥所,共同指挥第一线的作战部队,在长城一线顽强抗击日军的进攻,达两个月之久。

  1935年,二十九军入主冀察平津之后,日本就一直以软硬兼施的两种手段对付二十九军,图谋在华北造成一种特殊的局面。日本人一方面不断地在华北地区挑起事端,一方面又邀请冀察当局派员访日。

  1937年4月,宋哲元军长派我父亲率团访问日本,团员中有张允荣(河北省保安司令)、何基沣(二十九军三十七师旅长)、黄维纲(二十九军三十八师旅长)、徐廷玑(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参谋长)、田温其(二十九军一四三师旅长)、郑文轩(冀察外交委员会委员)、边守靖(天津市政府参事)等军政官员,我和哥哥也随团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间,我们先后去过东京、奈良、大阪等城市,然后在5月下旬乘船返回青岛。历史学家李云汉教授对我父亲的日本之行进行过认真研究,他说,在中日双方的材料中均找不出张自忠访日时有任何有失体面或有亏职守的记载。

  北平的最后八日

  七七事变爆发时,父亲正因病在北平家中休养,当时宋哲元军长尚在山东老家,父亲就抱病与日军进行交涉。7月11日宋哲元到了天津,14日父亲赶到天津去见他,然后奉命在天津继续与日军交涉。7月19日宋哲元返回北平。23日父亲在津对记者发表谈话,表示“自信爱国尤向不后人”。7月25日父亲奉宋哲元召,于下午五时乘平榆(北平-榆关,榆关即山海关)四次列车离开天津,当晚七时半抵北平,秦德纯(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和石友三(冀北保安司令)等到车站迎接。下车后,父亲即赶赴西城武衣库(现政协礼堂南面)的宋宅见宋哲元,然后到东城铁狮子胡同的进德社出席冀察要员会议。26日发生了广安门事件,日军向二十九军发出最后通牒。7月27日宋哲元严词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并通电全国,表明了“自卫守土”的决心。

  7月28日凌晨,日军从北平南北两个方向向二十九军发动了全面进攻。二十九军在南苑作战失利,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殉国。下午,宋哲元、秦德纯、冯治安(三十七师师长)、张维藩(二十九军前参谋长)和我父亲五人在进德社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最后做出决定,宋哲元奉蒋介石电令移驻保定坐镇指挥,二十九军主力撤离北平,北平城内仅留下独立二十七旅和独立三十九旅。

  宋哲元命我父亲代理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长,父亲本不愿留在北平,因为他十分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但在宋哲元的一再坚持之下,父亲最终同意留在北平“维持十日”。

  当晚,父亲告诉张克侠(二十九军副参谋长)下午二十九军首脑会议所作决定,并让他通知从南苑撤到城内的部队赶快离开北平去追赶大部队,同时致电李文田(三十八师副师长)表示:“我等受国大恩,不为不重,现在为我辈报国之日,兄负责保守北平,后事已有遗嘱交舍弟亮忱(我叔叔)主持,天津由弟负责指挥,津郊部队及保安队负责守备,不惜一切牺牲,与敌周旋。”

  29日下午,父亲先后到冀察政委会和北平市政府就职,并召开会议,研究北平的治安、金融和粮食问题。另外,宋哲元到了保定之后,依然通过电报和电话与我父亲保持着联系。

  在留守北平期间,父亲将平津作战中的负伤者安排治疗,将阵亡者予以安葬,对没来得及撤离的29军官兵眷属则派员予以接济,或分发路费让他们离开北平,返回故乡。

  7月31日,驻北苑的独立三十九旅被日军缴械。8月1日,父亲在得知此消息后,感到情况不好,马上召见北平城内的独立二十七旅旅长石振纲及该旅两团长,要他们迅速突围。当晚二十七旅便撤离北平城,突破日军的包围后,经昌平、阳坊抵延庆。当日,父亲也试图率手枪队离开北平,刚出德胜门便遭日军截击,只得返回城内。

  8月3日,父亲以“离职不在北平者太多”为由,将秦德纯等八位冀察政委会委员开缺。8月4日,父亲任命张允荣等八人为冀察政委会新聘委员。8月5日,父亲便致函冀察政委会常委,声明“辞去代理职务”,随即住进了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就这样,父亲在北平先后一共维持了八日。

责编:贾兆恒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