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响起《我的祖国》大合唱,有啥奇怪?

2016-12-19 14:04:1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很多港人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并不积极在政治上“发声”,是“沉默的大多数”。

20161219111222643.jpg

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演讲(图源:观察者网)

近日,台湾知名作家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演讲时,全场合唱中国爱国歌曲《我的祖国》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在这个过去的周末,龙应台女士又在南方周末、英国金融时报FT的中文网上撰文《大河就是大河》,叙述了当日事件的经过,并阐述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罢了”。其言下之意,台下的听众,多数可能只是爱好《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并没有太多政治含义。

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我的祖国》也并非仅只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是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上甘岭》中的主题曲,而且,正是影片中的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间隙中所唱,歌词中还包含着“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样的词句。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典型的爱国、反侵略的歌曲,政治意味很浓。连龙应台自己也说,她的第一个念头是,这是一首红歌。这样的歌曲能在港大龙应台演讲的现场唱响,显然反映了听众,甚至更广泛一些说,是香港民众的一种态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港澳台部高级记者陈晓星向海外网表示,这件事体现了几重意义。首先,这反映出,建国之后大陆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能在艺术价值上站得住,而且能够跨越政治和时代,在华人世界产生影响。

其次,近年来香港出现了“占中”等一系列事件,包括“港独”分子的喧嚣登场,这给不少人一种印象,认为香港人都是反对“中国”的,甚至是不愿做“中国人”的。但事实上,很多港人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并不积极在政治上“发声”,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港独”甚嚣尘之后,在“港独”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的情况下,这些港人更加深刻认识到,香港与内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香港不应也不可“自外于”中国,因此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这只是此前被喧嚣的“港独”声音掩盖了的声音开始显露出来而已。

其实,类似的情况此前在台湾也有体现。当有“台独情结”的绿营人士将“空竹”拿出来,认为是“大陆的统战工具”时,就遭到了岛内的“呛声”被迫缩了回去。毕竟,两岸三地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的联系,是任谁也无法否认的。

在此次的事件中,龙应台女士原以为“港人可能不太会”唱《我的祖国》,但却发现“港人能唱的也很多”,颇有些“惊讶”。而在这则新闻在网上发酵之后,有些人认为“港人唱‘红歌’很不‘自然’”、甚至将其称为“洗脑”。这样的感受,就不得不说,是被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遮了双眼了。

正像前面所说,港人中虽然有像此前被逐出立法院的“港独”议员那样的人,但也有不少是饱含家国情怀的人士。尤其中年以上的港人,经历过英国殖民统治,目睹过新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与刚赢得二战的美国抗衡,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国际地位;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们看问题更加全面,也更能理解港人作为“中国人”的深刻意义。他们唱出《我的祖国》,一点都不奇怪。

陈晓星认为,作为一位在海峡两岸乃至华人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作家,龙应台在这次表现出的“惊讶”,其实体现出她在两岸三地关系上的观点是有所偏颇的。一方面,从文化上来说,或许是由于岛内多年的舆论氛围,使她在文化上对大陆有一种优越感,不了解大陆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曾经对港人产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从政治上看,她更多地带着西方的“眼镜”来看待中国大陆,以及两岸三地之间的关系,这就不免会被“占中”等层出不穷的“新闻”所迷惑,认为港人都是“反中国”的。正是因为被先入为主的看法所误导,才会对中国大陆的看法脱离实际,出现“惊讶”的后果,这是符合逻辑的。

这么看,龙应台在港大演讲的现场出现《我的祖国》合唱,并不奇怪,奇怪的,只是一些人先入为主的心态罢了。(执笔/海外网评论员 王少喆)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