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破7”乌龙背后的国际汇率大战

2016-12-30 07:46:35来源:海外网
字号:

近日,一则“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的乌龙在网上引起震动,中国人民银行也第一时间在微博中做出了辟谣。在人民币“破7”传闻背后,有着怎样的国际汇率背景?

28日临近23点时,一条“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破7”的消息在网上引起震动和恐慌。消息称,某外国报价系统显示,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突破7整数位心理关口,最低触及7.0121元,创2008年4月以来新低。28日23:48,央行官方微博紧急发声澄清,目前人民币兑美元交易平稳。

360桌面截图20161230075843.jpg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全球汇率环境堪称动荡,从货币政策到货币市场、从利率到汇率都充满诸多不确定性。这一切都源自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所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2008年11月,2010年11月、2012年9月,美联储先后启动三轮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美元流动性泛滥全球,巨量的廉价资金注入国际金融市场,推高石油、黄金等商品价格,新兴经济体的股票、房地产价格也随之走高。为保证自身利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紧跟美国的步伐,日本央行继美国之后也实行“量化和质化”的货币宽松政策,增加流动性的力度和规模相较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欧洲央行则于2015年3月宣布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每月购买600亿欧元资产,持续到2016年9月,届时将有超过1万亿欧元进入市场。随着美元、欧元、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的流动性泛滥,其币值也大幅缩水,而世界各国货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世界货币体系面临较大威胁。

然而,在开启量化宽松政策六年之后,美联储在2014年突然宣布量化宽松政策退场,全球货币市场也因美元重回强势而进入新一轮的动荡。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之下,世界主要货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荡和波动

近年来的美元走势可以分为2008年—2014年、2014年至今两个时间段来进行考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经济增长大幅放缓。为缓解经济疲软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美国政府除推出“再工业化”战略之外,还在货币政策领域大做文章,美联储先后三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流动性大增,美元大幅贬值,非美元货币则不同程度处在升值压力之中。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其国内经济基本面开始向好。2014年秋季,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同时释放美元将要加息的信号。这一突如其来的改变,导致美元强势回归,非美元货币如坐过山车般从升值压力转向贬值压力,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出现大规模贬值,例如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遭遇了自1998年以来最大跌幅,2014年9月份至今,美元兑林吉特升值将近30%。

欧债危机后,欧元汇率出现了五个阶段大规模波动:

◆ 从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欧元汇率开始受到危机影响,呈现大幅下跌;

◆ 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欧元区开始实施救援计划,加之美元指数下降,欧元汇率出现回升势头;

◆ 从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由于欧元区政策的犹豫不决,欧元汇率再次下跌到低位;

◆ 2012年7月2014年9月,欧洲央行启动了一系列金融稳定计划,使欧元兑美元汇率开始了持续回升的势头,欧元汇率呈现复苏迹象;

◆ 2014年9月至今,由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加之欧洲央行于2015年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欧元兑美元汇率再次下跌,并且欧元汇率长期下跌趋势已非常明显。

日元的波动幅度之大堪称主要货币之最。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日元升值迅猛,2011年日元汇率多次刷新汇率的高峰,2012年1月日元兑美元汇率甚至达到76.94。可见,日元升值除了受到经济宏观因素的影响,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日元升值主要是由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萧条,为了避险国际上的投机商开始转换投资方向,于是国际上大量避险资金注入,最终使得日元的急剧的升值。因此,这次升值这具有很大的投机性,并不代表日元汇率的常态化趋势。

因出口在日本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日元升值对其出口行业的打击很大,因此日本于2013年推出量化与质化宽松政策,于是日元进入贬值通道,加之其又于2016年初推行“负利率”政策,可以预见日元将进入长期贬值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央行也一直实行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扩张性货币政策。2011年至2013年初,英镑贬值约25%,而英国央行表示,贬值并未对出口造成很大的提振,因此英镑的名义汇率需要继续走低,推动英国产品出口,促使经济达到再平衡。

2015年以来,受美元走强以及卡梅伦政府计划于2016年6月举行脱离欧盟全民公投的影响,英镑汇率急剧下跌。国际顶级投行高盛指出,假如英镑退出欧盟,英镑可能最多贬值20%,则英镑兑美元汇率可能会跌至1.15-1.20,为1985年来最低水准。

与世界主要货币一样,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也出现了大幅波动,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幅升值以及在美元逐步走强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带动下货币大幅贬值。

从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宣布加息到2016年1月26日,俄罗斯卢布、墨西哥比索、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和阿根廷比索对美元汇率累计下跌9.13%、7.66%、7.07%、4.29%和3.69%。这些国家多是属于大宗商品出口国,或与美国保持紧密的贸易往来。若从更广的视角观察,绝大多数新兴市场货币都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如在2015年全年,阿根廷比索、巴西雷亚尔、南非兰特和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累计下跌34.54%、32.94%、25.20%和20.30%,印尼卢比、马来西亚林吉特和泰国泰铢也纷纷贬值8%甚至是10%以上,中东欧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力度也较大。

2016年以来

全球汇率环境依然震荡频繁,原因何在?

首先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影响。各国货币的波动,首先是相对于美元的升值或贬值,换言之,可能未必是这些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而是美元的一个加速贬值或升值过程。所以,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推出的几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全球注了大量的流动性,现在由于其经济复苏向好,根据本国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认为已经达到逐渐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机。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有些发达国家,一方面对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比较习惯;另一方面对于美联储加息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之后各国货币出现波澜壮阔的汇率波动。

其次,欧洲、日本为提振经济而采取主动贬值政策。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因此,欧洲、日本央行以其通过货币贬值带动出口,进而达到提振经济的效果。为制约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欧、日央行相继推出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力促本币贬值。可以说,主动选择进入贬值通道,是欧、日央行机和自身情况的自主化选择,与其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最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大幅波动,带有比较强的被动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美元加速贬值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出现大范围升值。但随着美元逐渐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元逐渐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下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又出现大幅度贬值。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近年大幅贬值,主要包含三种原因:


  • 第一,以巴西、俄罗斯、智力为代表的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对这些大宗商品需求开始减弱,所以这些国家会受到很大影响,作为其最重要的出口品,如果一旦价格或者出口受到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以及其本币汇率都会受到影响;

  • 第二,以出口外向型为主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层级上形成不同程度的竞争,在这种竞争关系下,就会产生一种所谓的竞争性贬值,其目的是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出口强度和水平。也就是说,在出口导向型国家具有促进本币贬值的原动力,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自我防御;

  • 第三,近年来,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经济结构处于调整之中,经济增速有速放缓。许多与中国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如金砖国家,其经济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的影响,本币进入贬值通道也就在所难免。

(本文节选自人大重阳书系《人民币为什么行——大国强,其货币必然强》第三章。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贾晋京系人大重阳宏观研究部主任。)

责编:王少喆、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