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2030年前将出现空气质量拐点

2017-01-03 15:46:31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日前有美国学者撰文称,中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进展要快于美国,预测中国即将迎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中国环境质量是否已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需要具体分析污染成因才能判定。

  日前有美国学者撰文称,中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进展要快于美国,预测中国即将迎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正当我们因雾霾而焦躁之际,这篇文章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点。

  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主要用来描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经济增速相对缓慢的农业社会和前工业社会,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不会产生很大污染。一旦进入工业社会,重化工行业的大量出现,在增加GDP的同时拉高了能源消耗和污染产生,该阶段中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到工业化基本结束之时,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城市化基本完成,产业结构更加轻型化,环境污染减少,“倒U型”开始出现。中国现在还处于重化工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很多地方政府仍然需要PX一类项目便是例证。

  中国环境质量是否已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需要具体分析污染成因才能判定。就大气污染而言,在当前经济转型和末端治理持续发力的前提下,中国是有可能在2025—2030年出现拐点的。理由在于:中国煤炭消耗总量2014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能源转型在发力,政府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达到峰值;中国重化工业和污染型工业的去产能力度持续增强;中国城市化率到2025年会超过65%,到2030年可以达到70%,接近基本完成。相比来说,水污染要难一些,土壤污染会更难,拐点会晚些出现。

  虽成效未达期待值,但中国现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污染排放总体处于高位震荡区域,主要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绿色技术等发展状况影响。换句话说,我们在政策和体制层面,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关注,但环境治理的成效还需稳定化。除此之外,我国环境治理还存在地区间差距,东部地区可能污染数值已经下降,中部大部分地区依然在高峰区震荡,西部地区的污染程度受产业结构影响还在走高。另一方面,环境治理的主观层面仍然需要加强。尽管在高层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的政策力度有加强,但老百姓的期待也在走高,两者之间不是非常合拍。同时,一些企业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治污意愿有所欠缺。

  但横向来看,应该看到我们当前的环境污染治理确实比当年的美国力度更大。首先,美国治理污染时间点并不超前,和日本、欧洲比,反而比较滞后。国际平均水平是在人均GDP达到14000—17000美元开始行动;中国在达到8000美元时就采取了高强度行动,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30年的两位数主动推到中高速,而美国是到了20000多美元才开始行动。其次,美国在环境污染达到峰值后,花了40—50年才真正到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再向下走。换句话说,美国的“高峰”不是一个点,而是长达几十年的时间。我觉得,中国只要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战略与政策,不需要那么长的“高峰”,环境质量在15—20年内,就会有明显改善。

  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在环境治理领域要善于利用后发优势,即充分汲取先发国家的教训和经验,了解环境“倒U型”的特点和趋势,通过打提前量走绿色发展道路,减少污染高峰的持续时间。历史上看,治理污染手段有三种基本方式:政府管制、经济手段(包括绿色税收等)与信息公开,它们在发达国家是先后发展过来的。我们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同时运用这些政策工具,三管齐下推进环境治理,从而促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早日进入拐点。(作者是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教授)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