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这几天,央媒都在刊文纪念这个日子

2017-02-25 23:42:12来源:海外网
字号:

很少有纪念日值得纪念,在快速流动的时代尤为如此。但习近平还是在昨天视察了北京。关于这次视察的成因,也许正是来自三年前的明天。京津冀协同发展很重要,而三周年则是个重要的节点。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就此,京津冀协调发展被最高领导人一把推进快车道。

处境

历史学家有一种视角,类似于从月球看地球,俯瞰众生。用这种视角看京津冀,其实很难理解这一地区的处境。

比如,北京、天津与河北三地总人口数超过1亿人,这个数字在世界人口排名中,仅落后于十几个国家。三地总面积达21.6万平方公里,比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主权国家面积都大。然而这块地、这些人之间的差距,也世所罕见。

据北京市官员透露,习近平曾表示,北京、天津两个城市太胖,周边的其他城市太瘦,从三地发展情况看,这一概括极为准确。在2013年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上,北京3360元,天津2726元,河北1882元;在211大学数量上,北京26所,天津4所,河北则只有1所;在城镇人口比率上,到2012年,北京和天津分别达到86.20%和81.55%,而河北却只有46.80%;在央企数量上,总部在北京的有90家,天津与河北则均为0家……

再比如说,在北京周边,尤其是西侧与北侧,有一条环首都贫困带,几百个穷村落,上百万贫困人口。靠近首都,非但没有带来发展的契机,反而越发贫穷落后。不止一位扶贫干部告诉岛叔,在北京周边看到的许多现状,让他们始料未及。

问题早已有之,外界看法也比较一致,那就是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长三角的上海虽然也是特大城市,但对周边起着非常好的带动作用,苏州、杭州等城市与上海距离近,且发展基础、现状都极好,后两者甚至也已成为中国12个“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至于珠三角,更被视作区域协同发展的模板,不但总体富庶,甚至在生态方面也做出了表率。

对比之下,北京强大的虹吸作用,则让周边苦不堪言。一位河北领导就曾“诉苦”说,其最大的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北京的生态,但少见来自首都的回馈。

历程

在回望过去三年的进展之前,不妨回顾更远的历史。

有关京津、京冀甚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呼声,早在上世纪已有之。但实质性的规划,则在进入21世纪后,显得越发迫切。

早在2001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就提出大北京规划;2004年,国家发改委组织京津冀有关城市负责人,就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一些原则问题达成“廊坊共识”;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京津冀应在多方面协作;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收入了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编制;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

在利益面前,改革永远是艰难的。多年持续不断的呼声,总有着难以突破的现实阻力。以至于,河北媒体将本省的情况总结成了三个字:“单相思”。

临门一脚出现在2013年,习近平提出北京、天津应谱写“双城记”,并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习近平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京津冀一体化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

故事

回顾过去三年,成就自然非常明显。

先说交通。前两天有个很有趣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一位叫姜京子的女士,为了与家人在一起生活,选择住在河北沧州,每天乘高铁来北京西南二环附近上班,如是坚持了一年。

爱情自是感人,细读新闻,却发现是个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好故事。首先,这对原先在北京工作的夫妻,是因丈夫所在的北京现代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去河北沧州建设分工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告诉侠客岛,其实这个项目是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在产业合作上最大的亮点。按照过去的思路,这样的项目很难转移到河北去。2002年中韩合资的北京现代,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获批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的中外合资项目,曾被确定为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首都经济的龙头项目和示范工程。如今,这个首次出京投资建设的汽车制造工厂,只用18个月就建成了,直接带动了沧州汽车产业的发展。

其次,从河北沧州的家到北京上班,高铁只需要51分钟,再加上两头的打车、地铁时间,总共需要两个多小时。而以前她住在东六环时,通勤不过比现在少半个小时。

说句题外话,时政写久了,真是无法正常打开社会新闻。

成绩

说成绩总会有罗列之嫌,但平心而论,京津冀过去三年间,的确很有的说道。

推进最为有效的,当属三地之间交通运输设施的共建共享,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等一系列的规划,相信让许多人都感觉到了,未来这三地的空间距离将明显压缩。

赵弘告诉侠客岛,共识已经形成,合力也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机制也已形成。国家层面协调各部委,三地也都在跳出过去的“一亩三分地”思维,发展规划不断出台,专项规划也出台了十几项。“总体来说,有了一张蓝图后,接下来就是不断推进。”

具体来说,在轨道交通方面,去年底有四条城际铁路开始开工建设;产业合作方面,除了前述现代工厂,还有沧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进展迅速;环境建设方面,三地合作的计划也已出台。等等。

一些旧桎梏在被打破。赵弘举例说,在国家药监局协调之下,北京跟河北完成了共同监督的法律要求,北京的生物医药企业去河北建厂,不再需要每个企业都去当地办手续,而是可以继续由北京监管。要知道,光这个手续,过去也要快则三年、慢则七八年的时间。

然而决心是不容动摇的。毕竟,就在昨天,习近平又强调了一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

未来

无需避讳,问题还有很多。

2月12日,中央巡视组在向北京市委反馈巡视“回头看”情况时,明确提出的问题就包括:党的领导弱化,贯彻“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要求不到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视察北京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扎实。

这无疑将矛头指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落实情况上。

赵弘用两句话描述现在的问题,一是希望和结果有落差,二是目标和(看到的)实际有差距。原因则是多元的。在政府层面,共识的确已经形成,很少在决策时听到北京市政府谈GDP、税收等字眼,但现实是,对企业来说动力依然不足。就拿河北来说,其承接条件和环境的不完善,都让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面临着人才跳槽的风险压力。甚至,少数企业搬出去之后,人员有回流现象。

当然,河北并非全无优势。尽管在发展水平上与京津相差甚远,但河北有着京津所羡慕的土地空间,截止到2012年,每平方公里上需要养活的人数,京津冀分别是1261人、1183人、386人,到今天这一情况并未发生很大变化。在京津面临大城市病的今天,空间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

未来应当如何?这个问题无需等到三周年这个节点才解答。早在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就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这一空间战略的顶层设计;而具体到京津冀地区,《“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成为首个跨区域的五年规划。

未来,其实无需新的战略、目标或是提法,需要的是贯彻。

文/今日湖图


责编:刘子源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