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越多越好,是个误区

2017-03-20 14:49:01来源:环球人物
字号:
摘要:在合理范围内,外储充足可以保证进口支付能力和对外还债能力,但如果规模过大也会引发其他问题。

timg.jpg

外汇储备(资料图)

外汇储备(简称外储)这个词大家经常听到,指的是各国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与国家经济水平、国际地位息息相关。中国的外储余额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去年下半年却出现连续下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去年12月末,中国外储余额为3.01万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98亿美元,但在全球各国中仍是最高的。今年3月1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外储下降是正常现象,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太严重。”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中国外储的变化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一穷二白”,严重缺少外汇,直到1980年,外储还是负数。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储不断增加,并于2006年突破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2014年达到历史峰值,接近4万亿美元。之后开始“掉头”:2015年急剧减少5126.56亿美元,创下史上最大降幅;2016年7月后更是出现“五连降”,引发市场波澜。

长期以来,在大众的观念里,外储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合理范围内,外储充足可以保证进口支付能力和对外还债能力,但如果规模过大也会引发其他问题。比如,当央行买入大量外汇时,会因为占款过多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必须采取升息升准等措施缓解压力,但这又会增加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由此导致内外目标的冲突,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构成挑战。

此外,外储规模过大也会影响其营利性。一般来说,持有外储的机会成本就是国内投资的收益率,如果外储过多,意味着要牺牲一部分国内投资和消费。而且随着外储的增加,投机性的“热钱”涌入,会带来市场风险。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无论是美国、欧洲各国还是日本,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外储不断增加;当经济平稳、货币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后,外储不断下降。二战后,美国曾是全球外储最多的国家,一度占世界的60%以上,但随着美元霸权的巩固,其外储反而大大下降。

可见,外储的增加是阶段性的。当一国经济和货币已经足够强大,市场化程度足够高,外储规模就会减小。中国经济已经转入中高速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外储规模下降是符合周期规律的。此外,中国正从“吸金大国”向投资大国转型,近两年全球外储也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些都与中国外储的变化一致。

其实根据测算,中国外储仍处于过剩状态,可适度松绑。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加强政策工具间的协同效应。从管理角度看,短中期外储规模应不低于2万亿美元,对于超过最优规模的部分,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藏汇于民。

总之,外储下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清导致的市场恐慌。现阶段,中国外储下降恰恰正是“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万喆,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qrcode_for_gh_171d8cb8e220_258.jpg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