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学区房”问题展望:什么是真正的公平?

2017-03-24 16:54:5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缺乏足够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学校、学区的落差是天然存在的。


1490345822309621.png


加拿大最火爆的四大优质学区房之一 图源:人民网

【海客说】

针对北京市出现的“过道学区房”问题,市住建委会和规划国土委日前颁布新规,严控住宅平房意见擅自分割为多间的行为,并明确规定平房的“过道”应在不动产登记中标注。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在好学区附近买房能为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高昂的房价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其实,学区房在全球是个普遍现象,只不过不同的国家处理的方式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未来学区房会消失吗?海外网(m.haiwainet.cn)特邀旅加学者陶短房对学区房问题进行解读。

------------------------------------------------

对于学区房的被“恶炒”,许多国人痛心疾首,认为“这不公平”,并纷纷提出这样那样据说“和国际接轨”的药方,如有人在网上散布“纽约没有学区房概念”的传闻,言之凿凿。有人则举出法国或加拿大的例子,称“这些国家采用教育资源调节手段,有效缓解了学区房问题”。

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局部真理”——举例者仅仅列举了事例中对自己论点有利的侧面。

美国

比如纽约,举例者绘声绘色,却偏偏刻意回避了一个事实,即纽约是世界上屈指可数、房屋均价堪与中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并驾齐驱的地方。这还不算,这位举例者并未指出,事实上即便在房价普遍较高的“大纽约”,“房价越高学区内学校越好”也是公认规律,且当地最好的学校是跨学区招生的私校,“抢学区”只不过是“二等精英”才热衷去做的事。很显然,这样的“国外先进经验”,对于给国内中心城市学区房爆炒问题“对症下药”,可谓驴唇不对马嘴。

至于法国和加拿大,就更“离题万里”了。

法国

法国由于二战后人口激增,许多地方学校人满为患,造成部分学龄儿童失学、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因此“教育公平问题”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重点,不论左派、右派都不得不将所谓“就近入学制”当成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不二法门,并自1963年就开始推行。

“就近入学制”的原则,是“任何公立学校有义务吸纳本校所在社区所有适龄儿童入学”,为解决“富裕社区学校条件好、贫困社区学校条件差”的“不公平”,法国政府采取了很多如今看上去很“极端”的办法,如强制性在所有社区穿插设置高、中、低档商品房和廉租屋,把差校列为“优先教育区”重点扶植,甚至用“师资轮换”的方法,让教师轮流在各学校任职。

就近入学制的实行固然对消除社会不平等和创造机会均等起到了关键作用,却付出了科研与教学水平下降,学生毕业水平明显低落,教学不能满足劳动市场等巨大代价,为了维系就近入学和优先教育区体制,历届法国政府投入巨大,却造成了教育机构臃肿、学校设置重叠等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法国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并逐渐引起各阶层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大多数法国人对这一制度的担忧甚至不满。

不过许多法国人对这一问题的不满,更多因为“移民因素”。2005年法国审计署曾出具报告称,1/3的巴黎人对孩子所上的学校不满意,大巴黎地区40%以上的家长反对就近入学制,6%的家长曾使用种种手段以达到让孩子择校的目的。

在当前体制下,择校只有两种途径:花钱上私校,或想办法钻体制的空子。私校收费昂贵,非普通人家所能担负,于是很多家长想出种种高招,有的让孩子故意选修希腊文、日文、中文等冷僻科目,以此为借口转到条件较好的学校;有的单亲家庭子女明明跟母亲同住,却每天往返几十公里去父亲所在学区就读;有些家庭甚至将孩子寄养在保姆名下,只因保姆住在更好些的学区……在这种情形下,“学区房”概念也开始被炒,如前所述,为“公平”,法国社区都是“高低档住宅穿插”的形式,这样一来很多人去钻“本地居民”这个空子,“学区房蜗居租售”的生意一度火爆,迫使许多城市的市政当局不得不出台行政附例加以调控(如巴黎市就规定过道、地下室、公寓楼公共空间都不得出租,7平方以下的不成套住房不得分拆出租,如果是居住在上述场所,即便在学区范围内也不得入学)。

尽管自2007年起“改革就近入学制”成为政治家的时尚,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因此法国始终是“有学区房,但受‘公平’约束”的状态,学区房炒作的确受到很大限制,但居民和社会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加拿大

加拿大的情况又有不同。

加拿大的学区制主要针对公立中小学,学龄儿童只能在本学区报名就读公校,不能擅自调剂。由于实行学区制的中小学均为公立,教育资源由省统一调配,教师也都是公务员,因此不论富人区、穷人区,学校的硬件资源差别并不大。在加拿大,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物业税和商业税,学区的范围有时会根据学龄儿童密度、居民密度和区内房屋用途(是纯住宅区还是商住区,是以独立屋为主还是公寓为主)进行调整,通常富人区的学校密度要小得多。

但和法国不同,在加拿大,公校中“好学校、坏学校”的概念是比较明确的。

之所以如此,首先,公立义务教育课时短,传授知识少,这一部分是“平等”的。但每所学校都会根据师资、学校条件、学生家庭负担能力和家长、学生兴趣、意愿,开设各色各样的“兴趣班”,这些“兴趣班”的教学内容和知识面更丰富,对学生帮助更大,“兴趣班”的多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联考成绩和综合素质,影响学生日后升学、就业的前途。由于“兴趣班”很多要自费,“富人区”学校有条件开设更好、更丰富的“兴趣班”,而“穷人区”则只能“意思意思”,这自然反过来影响了家长对学校和学区的观感。

其次,小学、初中学生成绩好坏,会否学坏,学校的风气十分重要。有的学校学生较为用功,学习风气好,综合成绩和排名都会较高;而另一些学校学习风气不佳,帮派、吸毒之类现象严重,就会被列入“坏学校”行列。

相对而言,高中对“学区”更为讲究,因为加拿大的“高考”与中国不同,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高中三年的考试成绩都会被纳入综合评估范畴,稍有松懈便可能与所憧憬的名牌大学无缘,因此在小学、初中提倡“快乐学习”的学生,到了高中阶段都会骤然绷紧学习的那根弦,选择“好学校”规避“差学校”变得更加重要。

和美国一样,加拿大炒“学区房”的主要是“二线精英”,“一线精英”一般会送孩子上私校,私校不受学区范围限制,且是精英教育(比法国私校“精英”得多),但“一分价钱一分货”,一般家庭根本吃不消。

如前所述,高中最关键,好高中周围的住宅奇货可居,择校现象最严重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好的公立高中周边住宅,比一般高中周边的同类住宅贵一倍甚至几倍,是司空见惯的事,一个好学区的卖盘放出,在规定时间内涌入10个以上买盘也属正常。为抑制炒“学区房”的现象,许多加拿大城市都采取了对“学区房”增收更高地税的措施,但这非但不能遏止“学区房”价格的旺势,反倒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索性专捡地税高的学区买房,而房产经纪也刻意用“学区房”概念制造噱头和抢购效应。

倘实在买不起,就只能玩“蜗居”了:加拿大没有“户口”,也未效仿法国巴黎的那一套,想要证明自己属于某个学区,只要拿出诸如银行账单、煤气账单、电费单之类由权威部门开具,附有学区内住址的法定单据即可,因此在孩子入学前到学区租个房子“挂号”也同样可行。

反思

不难看出,各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学区房”问题,且都缺乏调控办法,正反各方都热衷于拿“公平”说事,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法国曾试图通过“让好学校变差”、“让富社区变穷”来实现“公平”,结果“学区房”问题固然有所抑制,新的矛盾又层出不穷,而“加拿大模式”实际上让“学区房”问题更严重,之所以不像中国那么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其人口远不如中国那么多,因此矛盾不算尖锐所致。

事实证明,在缺乏足够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学校、学区的落差是天然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恐将令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1462N1B8-64L.jpg

责编:刘思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