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提“干部激励” 多地引入“容错机制”

2017-04-20 16:02:2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重视鼓励激励,有助于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破解“为官不为”问题。

图片1.png

干部选拔漫画 图源:网络

2016年10月27日,《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自2016年11月2日全文发布实行。《准则》提出:“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既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诚关爱,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大胆作为。”这就是说,对干部既要监督约束,也要鼓励激励。

近期,石家庄、长沙、廊坊等多地出台规定,明确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可以容错免责的情形。作为一项鼓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政策,去年以来,多省份开始探索干部队伍中的“容错机制”。

“容错机制”为哪些差错免责?

在各地的“容错”机制中,对于免责情形和范围都给予明确列举。

具体而言,各地规定的“容错”情形大都强调了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符合上级政策精神、经过集体民主决策程序等。

例如,上述河北廊坊明确的可“容错”的范围必须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因政策界限不明确或不可预知的因素,按程序经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在创造性开展工作中出现失误或造成影响和损失”等等。

深圳和石家庄的规定都明确了“三个区分”,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为了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一些地方明确了对诬告诽谤的处理。例如,长沙规定了对诽谤诬告行为的认定标准和依法依规的处理方式,要为受到诽谤诬告的干部澄清事实、消除影响,减轻心理包袱。

图片2.png

资料图:2017年2月4日,浙江某地召开干部大会,来自当地县、镇、村三级干部近5000人共聚一堂。李士明 摄 图源:中国新闻

克服为官不为,鼓励敢闯敢试

“当前,在高压反腐的大背景下,一些官员开始对工作畏首畏尾、消极懈怠,甚至出现为官不为的现象,此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需要鼓励各级干部敢想敢干、敢闯敢试,这是当前容错激励机制出现的两大因素。”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中新网记者分析。

在汪玉凯看来,当前,中国的改革需要在干部队伍中发现、提拔更多的改革者、干事者,但是,如果缺乏容忍改革试错的保障制度,自然会挫伤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干部争做‘太平官’,为了不干错,干脆不干事,因为‘怕出事’而懒政怠政,这些最终将导致改革措施的难落地。”汪玉凯说。

对于容错机制的具体操作,汪玉凯强调应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尤其是让公众参与免责认定。

“政府干的事情好不好、对不对、能否免责,不仅应有纪检等问责部门的认定,还应该引入社会评价,让公众参与容错免责的认定程序,这样才能保证认定的科学性,保证容错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汪玉凯说。

不让干事创业者受委屈、想不开、背包袱

在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徐家村,不少村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镇的党委书记叶云金曾经历了一场“激战”。

事情发生在几年前,当时徐家村争取到了一个省上160多万元的扶贫项目。按规定,70%的资金由财政直接打卡给农户,30%投入产业。但在运行过程中,不少村民都不知道怎么用好这笔钱来发展产业,希望村委会能牵头将项目资金整合。

徐家村的村支书以前当过教师,不少村民都是他的学生。他组织召开了两次村民代表大会,由村委会统一收回直补村民的资金,进行统筹投资使用。当然,在实施前,他曾向镇党委请示过。

这事让叶云金很难办。开会研究时,有人提出这样或许违规,上面认定是挪用怎么办?加之当时正面临换届,有人劝叶云金,还是算了,落个处分划不来。

图片3.png

荣县度佳镇最不受欢迎机关干部评议 图源:廉政瞭望

“如果再向上报告,很可能会被否决。那样会影响产业发展进度,吃亏的还是村民。但不报告,自己又可能会担责。”叶云金反复思考后,还是拍了板,“以前的徐家村,是全镇最穷的,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大家就靠着这个项目了。”

很快,省农工委和省财政厅得知此事后,派人核查。大安区纪委也启动了相关程序进行调查,最终均认定“项目资金没有跑路,是在为村民做实事,党委政府在项目监管上无明显过失”。

“这件事情中,我们发现镇、村干部没有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为鼓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决定不处理涉事人员,但要对后续加强监管。”大安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赖建辉说。

类似这样情形的应对和处理方式,自贡各个区县都在探索。今年2月,自贡市高新区出台该市首个创新“容错纠错机制”,明确了七个界线和9种情形可容错免责或从轻处理的容错办法。

该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卢敏表示,容错绝不是某些有过错官员免责的“挡箭牌”:“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不让干事创业者受委屈、想不开、背包袱。但绝不能跨过可容的界限,否则就会出现容错变纵容,免责变庇护。”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不要轻易把干部纳入容错纠错的范畴,尽量要引导、监督干部在法纪的规范内善于作为。”富顺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刘军说。(整理/刘思悦)

(综合中国新闻网、廉政瞭望相关报道)

《 人民日报 》4月20日 理论07 版也刊发了一篇有关激励干部的文章。文章指出,对干部既要监督约束,也要鼓励激励。重视鼓励激励,有助于激发广大干部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破解“为官不为”问题。忽视对干部的激励,很容易造成“不作为”,最终损害党的事业发展。以下为原文。

-----------------------------------------------------

对干部要约束也要激励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既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诚关爱,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大胆作为。”这就是说,对干部既要监督约束,也要鼓励激励。重视鼓励激励,有助于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破解“为官不为”问题。

图片4.png

全面从严治党 徐骏作 图源:新华社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人在起主导作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事业的成败。而人是具体的,都有自己正当的利益需求和精神追求。如果缺乏有效激励,人们的利益需求和精神追求得不到满足,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得到有效发挥。虽然说干部应比群众有更高的觉悟,但他们也有正当的利益需求和精神追求。忽视对干部的激励,很容易造成“不作为”,最终损害党的事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广大干部奋发有为。因此,在对少数干部违法违纪、贪污腐败、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进行严格监督、约束、问责和惩治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广大干部的激励力度,使他们迸发出干事创业的热情、贡献出成就事业的智慧。

对干部的激励不应只是个别的、偶然的行为,而应是全面的、经常的行为,要形成系统、管用的激励机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的激励机制已基本形成,主要方式有三。一是目标激励。即把党和政府工作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的小目标,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干部身上,通过考核确认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相应的奖惩。绝大多数干部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这正与目标激励相契合,所以会彰显巨大的激励作用。二是信任激励。我国一向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传统,信任是增强人的自信的催化剂。组织的信任、领导的信任,往往会极大激发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晋升激励。在党政机关工作,职务晋升几乎是所有干部追求的目标,因为这是对干部能力、水平和价值的肯定。如果对德才兼备的干部压制、打击,那么,不仅当事人没了工作积极性,其他人看了也会心凉。如果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用人导向,就会激励更多有才干的干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事业发展就有了不竭动力。除了这三种主要激励方式,还有薪酬激励,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及时给干部涨工资;荣誉激励,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及时进行表扬或授予荣誉称号;培训激励,通过组织培训使干部对前途充满信心、对工作充满热情;等等。

图片5.png

时刻警醒 大巢作 图源:新华社

激励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艺术。要在实践中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应把握好以下原则:目标性原则,始终着眼于实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目标,抓住大目标,激励才不会走偏;合理性原则,激励措施要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也要量力而行;实效性原则,善于把握激励的时机,做到“雪中送炭”,避免“雨后送伞”;按需激励原则,认真分析研究干部的实际需求,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争取最佳激励效果;激励与惩治相结合原则,做到奖惩分明。在监督约束工作做到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做好鼓励激励工作,就能使干部想干事、不出事。

作者:邵景均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0日 07 版)

1486973868762542.jpg

责编:刘思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