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车水马龙"是基础,"破壁除障"是关键

2017-04-21 16:13:3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促进“车水马龙”时不仅要重视对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应充分利用、发掘现有设施、节点和渠道的功能、潜力。

re_55277acdd3ecd.jpg

“一带一路”示意图(图源:凤凰网)

5月14到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包括28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在内的110个国家代表将参加这届论坛。在旅加学者陶短房看来,要想落实“一带一路”概念,就要做到“虚实结合”,确保“车水马龙”的同时力争“破壁除障”。在此,陶短房为海外网(m.haiwainet.cn)撰文为我们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

-----------------------

意义重大

5月14到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这将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首次被提出以来,围绕这一话题所举办的最大规模活动,也是2017年中国国内所主办的最重大多边活动之一。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官方、商界和民间高度重视,据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何立峰3月初所称,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向这一项目投入500多亿美元,2014年中国宣布设立总金额400亿美元的“丝绸之路”基金。按照已公示于众的“一带一路”蓝图,“一带一路”将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商路,“文化历史基因来自古老的丝绸之路,并以欧亚大陆为主要区域”,目的是加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使沿线各国都成为这条“新丝绸之路”的受益者。

这一项目的意义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在贸易全球化进入重大转折点、各沿线国家对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化“红利”面临严峻考验的现状忧心忡忡之际,对“一带一路”这个计划打通欧亚非连接、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远东、幅员辽阔的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及自工业革命以来工商业底蕴深厚的欧洲连为一体的宏伟计划寄托了许多期望。正如一些与会亚洲国家高级外交官员所言,“特朗普坐在自己办公室里,但人人都想成为北京的朋友”,“‘一带一路’峰会将高朋满座、盛况空前”。

5a780ceca4dd2cdc3794bfef3220ebf5.jpg

特色鲜明

“实干兴邦”。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当务之急是“捋起袖子加油干”,在“一带一路”项目上也同样如此。那么,“一带一路”应如何多快好省地从蓝图变为现实中的“金桥”?和同样为中国所大力倡导、平行推进的其它一些国际性重大合作项目,如“金砖五国”、亚投行和中非合作论坛等相比,“一带一路”的特色又在哪里?

相比较于“五点对接、以点带面”的“金砖”,“一带一路”是一条首尾相连、绵延万里不绝的“路”,和一条脉络相通的“带”;相比较于中非、中国-拉美等洲际合作论坛的“单循环”,“一带一路”带有明显的“多回路”、“多循环”特色;而相对同样吸引了众多亚欧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国家)的亚投行,“一带一路”虽然以“路”得名,却无意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车水马龙”

古代丝绸之路自公元前1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始被打通,公元14、15世纪趋于极盛,“路”,按现代概念,“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和保证,但更重要的却是“车水马龙”,是海陆通道上往来不绝的车队、船队、驼队,是“来者熙熙皆为利来,去者攘攘皆为利往”的各国商人,和相互流通、深受各国各阶层消费者欢迎的有形、无形商品及文化,正因为有这样互通有无的共同需求、彼此得利的共同利益,才有了从长安直到利莫日,宛如串珠般的一路繁花,才有了泉州、广州、伊斯坦布尔、威尼斯等因“丝路经济”而繁荣起来的欧亚海陆大港口、大商埠,才有了众多依附“丝路经济”发家致富、功成名就,又为丝路的畅通和繁荣贡献力量的组织、城市、商家和人物。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传承了古老丝绸之路文化历史基因,并赋予全球化时代崭新因素的理念和项目,在落实中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同样(或更加)要注重培育、壮大聚集、行驶在“一带一路”上的“车、人、货”,也即培养、鼓励沿线各国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和构架发展有形的贸易和无形的文化、技术交流,让“一带一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1492504068755533.jpg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促进“车水马龙”时不仅要重视对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应充分利用、发掘现有设施、节点和渠道的功能、潜力。事实证明,在新理念、新模式和更多需求的推动下,现有资源可以发挥成倍的潜力。如自鹿特丹至连云港的“欧亚陆桥”贯通已有几十年,欧亚两大铁路网的对接的历史则更悠久,但都曾经历过“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历史。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欧亚贸易往来的密切频繁,这些既有设施的效能迅速放大,古老商路上的“车马”也越来越多,“负荷”越来越沉重——如今被“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津津乐道的中欧货运专列,正是依托这些“老基础设施”贯通和运行。在“一带一路”理念持续贯彻下,应该“修桥补路”,让基础设施更新更好,但同样应继续立足并整合现有设施,使之发挥更大效力。以中欧货运为例,近期第一列满载英国货物的返程货运专列从伦敦出发开往中国,就被欧洲观察家高度重视并给予关切,因为倘这种“有来有往”成为“新常态”,将令此前“单边输出”(从中国开出满载货运专列,回程时大多为空)的模式变成“双向循环”,效益远非仅仅翻了一番。

“破壁除障”

要让“一带一路”发挥更大效力,不仅要注重有形的“道”和“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发掘,更要注重无形的“道路建设”——营造“一带一路”沿线“无障碍、无壁垒畅通”的“丝路小气候”。

正如许多与会国家人士和达沃斯论坛上众多专家、经济界人士所指出的,习近平主席近期有关全球化的发言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热烈欢迎,提出数年的“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在2017年被格外重视,很大程度上与各国普遍对当今全球化趋势到了关键节点、自由贸易原则遭遇重大障碍和阻力的形势感到不安,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如此关键时刻“登高一呼”并且态度鲜明感到欣慰有关。在“一带一路”概念被持续炒热的当前,他们既关心有形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运行,更关注参与这一项目能否促进相关国家间“破壁除障”,在“一带一路”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影响和妨碍贸易和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等领域交流畅通的有形和无形壁垒、障碍,倘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和突破,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一座高大的自由贸易示范“灯塔”。

某种程度上,“一带一路”概念和亚投行理念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在“实”的领域确保“车水马龙”,在“虚”的领域力争“破壁除障”,是“一带一路”概念落实的基础和关键,也应是其有别于亚投行理念的侧重所在。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qrcode_for_gh_171d8cb8e220_258.jpg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