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库建设需要解答“汤一介之困”

2017-04-24 16:42:1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这么一弄,学者就不免会揣摩着上级的心思,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政府的决策寻找“合理性”上。

1493022999323702.jpg

智库漫画 图源:沈阳晚报

智库在我国扮演着“智囊团”、“专家库”的角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智库的发展。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指导中国智库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肯定中国智库发展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其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为何必须克服这一缺陷?海外网(m.haiwainet.cn)评论员王少喆撰文对此问题展开分析。

------------------------------------

4月21日的人民日报第七版理论版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莫让智库成“纸库”“滞库”——智库建设重在提高研究质量》。这篇稿子谈到了当前我国智库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条就是”创新能力不强”。作者也指出了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那就是解读政策多、提供思路少,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产品还很缺乏,“有的智库只满足于充当政府的‘翻译官’,担当政府‘参谋官’的角色意识亟待加强”。

由此想到了另一件事:被称为“国学大师”、主持编纂中国《儒藏》的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曾在电视节目中表示,自己这一代哲学学者无法与父亲汤用彤等人相比,算不上什么哲学家,只能算是“哲学工作者”,因为主要做的工作只是阐释领导人的思想,不是什么开创性的工作。因为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解释者”,不敢“越雷池一步”,汤一介先生也就没能做出其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那样的开创性工作。

ba7cbca6-7141-43f6-92b8-6991552eca92.jpg

汤一介 图源:凤凰网

这个问题其实至今仍广泛存在于我国的研究机构里。曾经听社科院一位曾经研究国际政治理论的学者表示,自己近期的研究会集中于中国的“反腐”工作,因为这方面目前是国家支持的重点,自己之前的几篇文章都获得了高层领导的批示。可以看出,至少很大一部分学者在研究课题时,是将领导的“批示”作为参照标准的。没办法,单位里设定了这项指标么,领导批示的文章就能评优,还能得到奖励,自然,大家就得围着这根“指挥棒”转。可是,这么一弄,学者就不免会揣摩着上级的心思,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政府的决策寻找“合理性”上。而对那些同样对于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但却没有被领导所关注到的“冲突”、“矛盾”,学者自然也就缺乏动力去研究了。更有甚者,由于学者本身没有直接向上“投书”的通道,而是需要研究机构里的行政部门代为转送,多了这一道,就会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决定哪些材料送上去,哪些不送。这样一来,政府部门就难以全面掌握相关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由此可见,要解决文章中提出的,我国智库创新性不足,提供思路性产品少的问题,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而首先的一点,就是要削弱目前智库研究中围绕“领导”转的现状,鼓励学者去研究真正重要的、有开拓性的课题,满足党和国家对于“智库服务决策”的要求,真正成为政府的“参谋官”,而非仅仅是“翻译官”。(文/王少喆)

以下为《人民日报》相关文章全文。

--------------------------------------------------------

莫让智库成“纸库”“滞库” 智库建设重在提高研究质量

智库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政府决策的“智囊团”“专家库”。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发挥智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更是势头强劲、成绩斐然,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智库发展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等突出问题,智库的思想高度、创新程度和管理效率都还不尽如人意,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解决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关键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将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上,不断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水平。

1493022964782683.png

资料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图源:新华网

当前我国智库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是智库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我国智库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解读政策多、提供思路少,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产品还很缺乏。有的智库只满足于充当政府的“翻译官”,担当政府“参谋官”的角色意识亟待加强。有的智库人员没少招、文章没少发、材料没少报,但真正有用的成果并不多,智库成了“纸库”。有的智库在咨政建言方面缺乏前瞻性,习惯于放“马后炮”,变成了“滞库”。

发展不够均衡。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智库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城市,大约2/3智库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区的智库发展相对不足。造成智库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另外,由于历史沿革和体制原因,我国智库大都属于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民间智库一直是我国智库发展中的短板。这是智库发展不均衡的另外一种表现。

国际影响力较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智库的数量与规模都有了很大提升,但与国际高端智库相比,我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偏低。2016年上半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告收录我国智库的数量从2008年的74家增加到2015年的435家,但许多智库无法提供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服务,能够入选全球智库榜单的还比较少。

W020151022599743713955_看图王.jpg

中国智库漫画 图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推进我国智库建设的着力点

着力培育智库创新精神。智库应该是“思想库”,能提供思想上的独到见解,以创新、前瞻的观念引领政府决策。智库还应是“点子库”,为政府更好加强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出“金点子”。这些都决定了智库必须有创新精神。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智库必须在思想理论、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政策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思路和建议。新形势下,智库应凝练主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成果质量、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推出创新成果,提高研究咨询质量。我国智库应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决策需求,强化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智库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智库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智库研究人员的创新精神。因此,要解决好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问题,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人才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找准智库研究的重点。智库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找准自己的发力点。第一,全力做好宏观发展蓝图研究。依托研究人员的学术素养和战略思维,精心开展宏观战略和规划研究,彰显智库研究对决策的重要参考作用。第二,着力做好中观跟踪诊断研究。对政府宏观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研究,对实施效果进行诊断式研究,帮助政府排除实施中的偏差。第三,努力做好微观实地调查研究。加强实地调研,尽量掌握第一手的数据信息,使政府决策时能掌握更多实际情况,更接地气。

加强智库与决策部门的联系。智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为国家战略提供咨询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库是供给侧,决策部门是需求侧。这就要求加强智库与决策部门的沟通联系,搭建常态化互动平台,做到供需有效对接、工作一体联动,让智库参与政策的设计、制定、评价与落实等各个环节。应探索建立决策部门对智库咨询意见的回应和反馈机制,促进政府决策与智库建议之间良性互动。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现代智库的概念源自西方,但在我国历史上,“门客”“幕僚”“智囊”等类似智库的角色也非常多。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传统智库文化有鉴别地予以继承,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行创新发展,彰显智库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还应以开放心态和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国外智库建设的有益经验,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1.png

古代门客下棋图 图源:网络

作者:陈婷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1日 07 版)

1462N1B8-64L.jpg

责编:刘思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