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地游客互访规模达1亿人次

2017-05-14 14:20:0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旅游业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承担了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发挥了基础性和“润物无声”的属性。




360截图20170514142612810.jpg

360截图20170514142642057.jpg

360截图20170514142723874.jpg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各参与国家旅游交流合作明显增多,旅游往来规模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不断凸显。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已成为许多“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重要客源市场,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国际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截至今年2月,与我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有9个,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免签入境国家或地区达到16个,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办理落地签证国家和地区达37个。

“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近500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该区域国际旅游总量占全球旅游70%以上。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所长蒋依依为海外网(m.haiwianet.cn)撰文,从 “民心相通”切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格局中的旅游合作。

--------------------------------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国家间的友好关系既来自于政府高层谋篇布局从上而下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民之间心灵交流由下而上的助力。因此,“民心相通”被认为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一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共有3400万人次的游客往来,其中中国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贡献了2400万人次的出境游客,同时吸纳了将近1000万人次的入境游客到访。如果将三年来的游客互访规模汇总,那么规模将接近1亿人次。如此大规模的人员往来,推动了民众之间的直接沟通与交流。可以说,旅游业在推进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民心相通中,既承担了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发挥了基础性和“润物无声”的属性。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倡议,涵盖了前所未有的地理范围。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内陆国家、沿海岛国,涉及千差万别的文化与国情。加强人文交流,能够为各领域经济合作夯实民意基础、提供民意支持。

旅游业集经贸交流与人文交流为一体,与其他产业相比无疑具备更佳的客观条件与更高的战略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中发挥重要作用。产业合作所带来的要素转移,能够使旅游经济对比格局发展变化,区域合作得以实现。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交流通道。在旅游为线索的文化交流与民众往来中,各国都是是平等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成果归根到底是要造福于各国人民。在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凭借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地,旅游产业正在积极进行国际化布局的优势,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所倡导的多予少取的新型义利观,进而争取更多沿线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与此同时,旅游作为先导性产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合作,其中包括带动投资与引进技术。“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与接待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问题较为普遍。根据中国游客的相关投资,能够输出中国的产能、技术与品牌,同时推动资金、人才等的双向,推动旅游合作大格局的形成。

(蒋依依,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所长、博士)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qrcode_for_gh_171d8cb8e220_258.jpg

责编: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