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仅有十几人会说的神秘语言,习近平总书记很关注

2017-06-12 06:45:4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约1500个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语言文化点的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若干语言资源成果。

360截图20170612064914307.jpg

2016年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同江市八岔村,看望了赫哲族群众。在八岔村文化活动中心,习近平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期间,一些村民身着民族服装正在学习赫哲族特有的伊玛堪说唱艺术,习近平边听边拍手打起节拍,一位5岁的小朋友为总书记唱了一首赫哲族歌谣。

一、赫哲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赫哲族世居中国东北地区,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赫哲族人口约为464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赫哲族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以及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过去,居住在今富锦市大屯以上松花江沿岸的人自称“那贝”[na  pəi];居住于今富锦市嘎尔当至街津口村的人自称“那乃”[na nai];居住于今同江市街津口村以下至乌苏里江沿岸的人自称“那尼傲”[na niɔ]。这三种称呼中的“那”都是“本地”“当地”之意,“乃”“贝”“尼傲”都是“人”之意。“赫哲”是从“赫真”变音而来,是“黑斤”“黑津”“黑金”“黑哲”“赫斤”“赫金”等名称的同音异写,“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自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广泛传播。(参看国家民委门户网站“赫哲族”)

二、赫哲语极度濒危!

赫哲族的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语言。其内部有“奇楞”和“赫真”两种方言差异。目前,赫哲语极度濒危,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使用赫者语作为母语者约为15人。有关学者统计,赫哲族20世纪30、40年代出生者掌握赫哲语的比例为100%,50年代出生的人则下降到了20%,60年代出生的人比例为23%,70年代又大幅降到5%,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就没有掌握赫哲语的了。与此同时,赫哲语的交际场合也逐渐转变从“任何场合使用”缩小到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再缩小到“仅在家庭生活中使用”,直至目前“任何场合都不使用赫哲语”,赫哲语的语言交际功能正逐渐退化。目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村的赫哲语是语言保存状态最好的地区,但也仅有6位老人能够完全使用赫哲语交际,且多为70岁以上的老人。(参看孙一娃《赫哲语濒危现状调查——以八岔赫哲族乡为例》,载于《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7期)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该民族丰富的历史、生产、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伊玛堪等口传文学形式代代相传。伊玛堪主要流行于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赫哲人聚居地区,被称为赫哲族的英雄史诗。2011年11月23日,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伊玛堪,自2009年6月开始,同江市街津口乡、八岔乡先后成立了伊玛堪说唱传习所,数年来培训学员600余次,大部分学员掌握了赫哲语的日常会话片段及简单的伊玛堪唱段。

三、抢救性调查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语保人在行动!

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约1500个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语言文化点的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若干语言资源成果。

在语保工程启动之初,国家语委科研机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简称语保中心)便率领专业摄录团队深入黑龙江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村开展赫者语的语言文化调查,调查保存了赫哲族伊玛堪《希特莫日根》,采访了伊玛堪国家传承人,并将本次调查的精华片段收入语保工程宣传片。

2016年,语保工程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项目设立“赫哲语调查保护”课题,利用“音像图文影”五位一体的方式对赫哲语展开抢救性的调查保护。目前,该课题已通过工程验收,赫哲语的语言资源数据即将进入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www.expert.jiaxianghua.org)进行永久保存和展示。同时,在本次调查基础上,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赫哲语志》,目前已纳入语保工程“中国濒危语言志”系列丛书,现正准备申报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计划项目资助。

来源:学习小组


责编:李鹏宇、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