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要惦记自己是中国之族

2017-06-16 08:43:1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中国不是国号,而是一个民族的称谓,惦记着自己是中国之族。

20170616001033.jpg

台湾诗人郑愁予 图源:中国时报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评价不一,曾有人说他将鲁王丢进海中淹死,断绝明朝皇室血脉,所幸在金门发现的《皇明监国鲁王圹志》,为他洗清冤屈。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是郑成功的第11世孙,6月15日晚于台湾大学与中国时报共同主办的“成功之母讲座”中,提到这段历史。

自去年上台以来,蔡英文当局巧借“转型正义”之名,暗行“去中国化”之实,不断将历史人物当成操弄目标,从中渔取政治利益。在岛内“去蒋介石”、“去孙中山”、“去孔子”等。

今年4月,台湾当局透露“内政部长”将不再南下主持郑成功的祭典仪式,改由台南市长赖清德担任主祭。虽然当局“内政部民政司长”林清淇对此解释称,“祭典本来就是台南市主办,改由台南市长主祭,祭典还是会持续办理”,但此举降低了对郑成功祭祀的层级却是显而易见的。

献台山石刻 汉影云根

郑愁予表示,鲁王在世时,曾在金门献台山上的巨石刻下“汉影云根”四字。“汉指的是汉族,云在诗的意象是龙,代表鲁王惦记着自己是中国之族。中国不是国号,而是一个民族的称谓。”

郑愁予表示,这项1959年由台军在金门挖掘出土的珍贵史料,不只记载鲁王生平,也说明他是因哮喘病去世。郑愁予说,“之前郑成功曾被造谣是汉奸,现在文物出土,洗刷郑成功的名声,也证实了汉民族反对异族统治的时候是很团结一致的,只有少数人才会造谣。”

团结汉人 反异族统治

现年84岁的郑愁予,以《错误》一诗闻名,现为东海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暨驻校诗人,作为郑氏后代,郑愁予说自己对金门的感情很深。“2007年,我曾造访金门,参加诗酒会。那是我第二次去金门。”

他走访先祖曾作为攻打荷兰军队和抗清根据地的金门,发现金门是他写诗的意义,“我觉得自己应该留在那里。”因此决定改赴金门大学任教,户籍也迁到金门,“金门对我的写作,有很深刻的连结。”

郑愁予对先人郑成功的声誉非常在乎,他表示,《皇明监国鲁王圹志》于1959年自金门出土,之后移交至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典藏,2011年被指定为国宝,直到近日才终于回到鲁王曾住的金门展览。

郑愁予说,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9子荒王朱檀的10世孙,明末曾被奉为监国,抗清复明,最后于金门逝世,“皇明,指的是大明皇朝,监国,是代理君王行使皇帝权利。鲁王曾经在金门住了8年,他去世的时候,一度找不到他的真墓在什么地方。”

落脚在金门 缅怀先祖

后来台军在金门挖掘坑道,爆破岩石时,意外发现鲁王真墓。“墓中有一块石板,就是《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石板犹如遗嘱,上面写着“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详注鲁王的死因。

郑愁予表示,鲁王墓的发现意义重大,“第一,鲁王是汉族最后的君王,因为在他之后,统治中国的君主政治,就交给了女真族。第二,鲁王墓也帮助了郑成功,证明他没有害死鲁王。”

(综合中国时报报道)

责编:李鹏宇、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