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为何脱的心不甘情不愿

2017-07-18 10:25:30来源:海外网
字号:

“砥砺奋进,实现彻底脱贫,让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这是全国精准扶贫模范鲍际英的真实写照。曾经一批批优秀人才、干部,像鲍际英一样怀揣热忱,前仆后继的走到脱贫一线,攻坚克难,把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留在了贫困的土地上。可是,在实现全面脱贫已经出现曙光的时候,群众脱贫脱的心不甘情不愿、基层干部脱的心不甘情不愿,原因到底在哪里?

“为什么要出去,出去以后买青菜都要花钱,在这里我多少可以在山坡上种点玉米。再说孩子属于大山,多生几个,能留几个是几个。”这是一则新闻中贫困山区群众对记者的回答。当我们都以为山区孩子渴望外面的世界、贫困群众渴望城市生活的时候,现实却出乎意料。“外面的大米,我吃不惯”,虽然是网友对贫困群众的戏谑之言,却也真实折射出当前精准扶贫的尴尬境遇。

脱贫为何脱的心不甘情不愿,是因为干部不理解群众的纠结,群众不理解脱贫的意义。干部如果只想出成绩,就会忽视群众的意愿、群众的担忧,造成脱贫难以实现,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不理解脱贫,首先就是排斥、不配合,抵触情绪之下如何推动精准扶贫的开展?要想

化解脱贫脱的心不甘情不愿的尴尬,基层干部不仅要下绣花功夫,更要深入群众生活。

“一百个读者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要实现精准脱贫,就要走“准”字诀。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是难以融入城市打工生活才选择久居深山?是因为家人无人照料才放弃外出打工?是从未出过家乡不了解外面情况才宁愿留守家乡?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它不可复制的原因,只有找“准”抵触的核心,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思想负担。

孩子是希望、是曙光,在与孩子的交流当中,给予他们帮助,做到润物细无声,并从孩子的世界去看待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认识外面的世界同样是每一个扶贫干部的职责。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要让农民看到惠及实处的改变,只有改变思想认识才能让群众愿意脱贫、主动脱贫、积极脱贫。

下得了绣花功夫,更要想得出绣花功法,走心的才是有效的。(文/陈燕


责编:李鹏宇、梁凯燕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