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议会选举惨败后,安倍内阁的支持率继续下滑,最新民调显示最低已经跌至29.9%,进入了危险区,这样下去内阁恐难维持。为此,安倍提前一个月就宣布要在8月初改组内阁,向选民传递信号,试图扭转颓势,谋求支持率上扬。
支持率是日本政治的生命线,过去安倍之所以能无视在野党和党内对手,一意孤行推行右倾政策,依仗的就是居高不下的支持率。但自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异军突起之后,早就厌倦了安倍独断专行、任人唯亲的选民找到了“替代品”,“安倍一强”的神话随即濒临破灭。接下来,这种变化将在日本政治与外交走向等方面引发何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极为值得关注。
首先,日本国内政治或将重新洗牌。安倍上台以来,自民党在他领导下连续四次在相关“国政”选举中获胜,这是他迄今为止维持“一强独大”的重要因素。但东京都选举失败后,党内便开始有人公开批评他,计划8月举行的内阁改组中,安倍将被迫面向党内“海纳百川”,维持各派平衡,安倍势力将受到牵制。
除此之外,明年的总裁选举也可能会打破安倍“三选九年”的美梦。安倍的潜在对手岸田文雄和石破茂都表示,自民党应该承认事态的严峻性,特别是石破茂指出现在自民党已经引起了选民反感。更为意味深长的是,安倍的政治盟友、现在的副首相麻生太郎也显露出了颇为诡异的行动,他虽然表示继续支持安倍,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成立了新派阀,扩大了自己在党内的势力,成为自民党内第二大派阀,似乎做好了再次登场的准备。
内阁的人气不振,势必影响选民对自民党的支持度,如果当前的颓势持续到明年众议院选举,自民党将面临严峻挑战。日本有大约21%的无党派倾向选民,从此次东京都选举看,这些人中有52%把票投给了小池阵营,如果小池率领的“都民第一会”明年摇身一变成为“国民第一党”,参加国会选举并一举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党,那么由这个党牵头组成执政联盟取代自民党,不是毫无可能。
其次,修宪进程将受影响。支持率走低必然对安倍右倾政治理念造成冲击,安倍虽未降低修宪的调门,但实际上修宪的关键词早已从“修”变成了“加”,即加宪,他要在他这一代结束多年来关于自卫队是否违宪的议论。
但从程序上讲,“加宪”也必须适用修宪的规定,即需要国会议员全体的2/3赞成才能发起动议,然后交由国民投票决定。此次东京都选举的失败,导致安倍受到党内批评,他若不能在短期内恢复在党内的威信,本来就反对修宪的自民党议员会公开发难,加上护宪的公明党如果反对,即便今年底向国会提出自民党修正案,明年上半年发起修宪动议时也将失去2/3支持,继而下半年举行国民投票的计划也就不能实现。
安倍修宪之路阻力重重的一个明显例子就是,岸田文雄是自民党内岸田派的派阀首领,这一派是大平正芳创立的弘池会的政治传承,是护宪派。虽然岸田从安倍内阁成立时就是外相,出于内阁一致原则,他不能有反对安倍的言论,但这不等于该派阀的政治理念有所改变。如果此次安倍改组内阁不能把岸田继续留在阁内,那他很可能成为阻止安倍时最有力的一位。如果自民党内护宪派公开反对修宪,安倍的修宪梦势必破灭。
第三,日本对外关系将面临考验。无论日本国内政局今后如何变化,对外关系都将面临如下问题:美国退出TPP对安倍造成巨大冲击,虽然不会动摇日美同盟基础,但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亚太战略尚未明晰之际,过去一直追随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政策的安倍将无所适从。去年年底,安倍邀俄罗斯总统普京访日,提出在南千岛群岛进行“共同经济活动”建议,但日俄关系改善至今仍无下文。事实上,日俄关系不但进展缓慢,还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
在日美、日俄关系停滞的背景下,对政治下沉的安倍来说,外交的唯一增长点只能是谋求改善中日关系。有人认为,安倍在困境中或许会再次打“中国威胁论”的牌,但那样的话,如果日本选民认为继续恶化中日关系不利于日本国家利益,那么安倍下台的速度只会更快。因此,安倍理性的选择或许是借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与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机,努力改善关系,明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实现两国首脑互访,为地区和平稳定做贡献,从而在外交上得分。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对于维护本地区和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日本政府能够放弃偏见,改变心态,推进两国关系改善,即使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仍值得欢迎。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日方格局能够再大一点,从地区和平的战略高度看待两国关系,中日关系不应受国内政治的影响,特别是不受所谓个人理念影响,而应以和平与两国人民的福祉为最高标准。(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王少喆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