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来:台湾“打斗式民主”的启示

2017-07-20 10:51:38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言语不和进而动手打架,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场景,因为无法以理服人,最后就想以强力压人。在这种“恶意竞争机制”之下,本来作为“政治公器”的各个竞争性政党,在“竞争选票”的压力驱使下,完全可能异化为“政治竞争工具”。

  言语不和进而动手打架,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场景,因为无法以理服人,最后就想以强力压人。但近日来,台湾“立法院”蓝、绿立委却上演了街头市井才能见到的这一幕,接连三天,连连开打。就连“女立委”也撕衣掴脸,可谓“礼仪不再、斯文扫地”。这就是台湾一向标榜的民主社会吗?

  有人常说“民主是非暴力与和平的”,那为什么台湾这些政客,作为“民主代议制”的代表却拳脚相向?竞争性民主机制为这些政客在讨论公共议题的严肃时刻却动手爆粗提供了制度空间吗?似乎台湾媒体对此并不为耻,反以为荣。它们辩解道,不少民主国家如印度、韩国也都如此。难道,“打架”成了正常存在的民主“青春痘”?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结晶,本应是民众或民众代表就公共之事,和平理性、平等协商,是一种政治治理的手段。民主的兴起,是服务于现代化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根本目的。

  所以,不论是竞争性的票决民主,还是共识性的协商民主,都是民众为了民意表达和利益协调的政治工具,是法治程序保障下的规则治理。但不幸之处在于,后发民主国家或地区,往往在“一夜之间”全盘照搬竞争性民主的制度体系,而罔顾本国和本地区的发展实际与民众基础。超越现代化发展阶段,薄弱的民主文化行为习惯,竞争性民主的“恶意竞争机制”,这些因素往往给打着民主旗号的“打架动粗”留有制度空间,也给社会既有的族群、宗教和民族的“裂痕”施加更大的“张力”。

  为民主而民主,为夺权而民主,这是“民主之议”裂变为“民主之斗”的制度性根源。

  在这种“恶意竞争机制”之下,本来作为“政治公器”的各个竞争性政党,在“竞争选票”的压力驱使下,完全可能异化为“政治竞争工具”。一切为了“选票”,一切为了“掌权”:执政党“死守”政权,借助公共资源和公共议题,利用一切执政优势,全面打压和排斥在野党;在野党则动用一切民间资源,“瞅准”一切“执政漏洞”,为反对而反对。双方连坐下来“静静地”平等对话的“公共理性”都没有,还谈什么为了民生发展和民众幸福的“公共目的”。在这种“政党加速”机制下,民主议事蜕变为“打斗式民主”。

  以台湾为例,加速这种裂变的正是那些政客,政党“公器”异化为政客的“私器”。政党成了政客竞争的组织化平台,为了博取“选票”,秀出“个性”, “代议政客”们在公共场合就极可能“裂变”为“打斗政客”。如果他们背后还有利益集团等暗中加油、煽风点火,那么“民主议事”就更加难以“有理有序”地实现。

  照搬西式民主后果会如何?同为中华文化的台湾就是一面活灵活现的镜子。当人文背景、社会基础和行为习惯都与西方迥异的情况下,别人的“民主之花”可能会在你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但最终更有可能长成“民主奇葩”。找寻更适合自己的方式,避免踏入民主泥潭,凝聚民众团结的公共理性,厚植民众幸福的民意基础,才是我们可以稳健前行的大道。(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