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作为一名家长,我能理解这位母亲,很多家长之所以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到校外教育机构,实为大环境使然。由于“赢在起跑线”的理念深入骨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业竞争被不断提前。当别的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你怎么敢做“异类”?
但仍然在想,烧钱式教育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教育真的已经成为一种投资了吗?如何这样,那么普通家庭是否真的面临“寒门难出贵子”的窘境。笔者认为,“烧钱式”教育的背后既有培训班的炒作,也有社会用人制度的唯学历问题、公办教育管理的僵化教条问题,更有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盼和焦虑,但本质上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烧钱式”打破了基础教育所追求的公平原则,尤其对农村孩子、底层家庭。
因此,从根本上讲,要想有效刹住这股风,需要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改变以分数为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还孩子美好的童年。然而,教育是一项牵涉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深化教育改革毕竟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也不能坐等变革,理应有所作为,要好好思考孩子的未来,全面评估孩子的兴趣爱好。毕竟,我们要的不是一台学习机器,而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文/土壤)
责编: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