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从这里升起,然后飘向世界

2017-08-02 06:55:2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该连队的辉煌战绩,几乎是一部浓缩的军史。如今,它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度过了90载芳华。

9348225D97DD95083E8130309564211B4B774B04_size39_w400_h222.jpeg

【学习小组按】

在这里,学习小组推荐《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工作室”文章《从一支部队看中国军队90年》。文章讲述了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2集团军某旅2连的见闻。

这是一支英雄的连队,曾属于一支英雄的部队——叶挺独立团。作为中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于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打响武装革命第一枪。1935年5月29日,该连22名突击队员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

该连队的辉煌战绩,几乎是一部浓缩的军史。如今,它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度过了90载芳华。在新时期,这支部队仍在继续谱写英雄篇章。

视频中,是“中国故事工作室”在该部队拍摄的各种难得一见的武器,不容错过!

从一支部队看中国军队90年

军旗从这里升起,然后飘向世界

本报记者 刘少华

晚上9点05分,第82集团军某旅2连宿舍,让人坐立不安。

这天,气温飙到39度,在一场狂风带来骤雨前,3米多高的屋里只有一个脸盆大的吊扇,摇头晃脑的带来些许凉意。即便如此,小战士还是起身关了窗,连队晚点名前,震天响的喊号,让对话难以为继。整个夜晚,都将酷暑相伴。

这是一支英雄的连队,最为人熟悉的一战,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夜,该连22名突击队员飞夺泸定桥。这被公认为红军长征的转折点。

这个连队曾属于一支英雄的部队:叶挺独立团。作为中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于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打响武装革命第一枪。并在南征北战间,立下赫赫战功——

长征时,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被誉为“开路先锋”;血战平型关,打赢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激战秀水河子,取得解放战争东北战场首场胜仗;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和平时期,参与九八抗洪、汶川救灾、多次大阅兵,成为全军第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团,参加过全军首次涉外军事演习、首次中俄联合军演……

纵览其辉煌战绩,几乎是一部浓缩的军史。如今,它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度过了90载芳华。

“六面碰壁居士”

刚移防到新驻地一月有余,该旅还在陆续安顿之中。新的布展方案还未出炉,旅里的文物尚未开箱,堆满了上百平米的房间。一整个下午,本报记者都在拆箱子,总在不经意间,从历史中掏出惊喜。

一张泛黄的纸片上,遍是指甲大小的字。“……进出的门紧锁着……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即便被盖住了一角,也足够我一字不差背出整首诗了,这分明是几代人教材上熟知的《囚歌》。落款,“六面碰壁居士”,无疑是叶挺的笔名,牢房不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不通的绝壁么。时间,“卅一,十一,廿一”,1942年11月21日,正值皖南事变后,叶挺在国民党狱中的日子。

叶挺的诗

这是一支始终跟着党走的队伍。1946年,叶挺离开国民党监狱才10个小时,便电告中共中央,“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现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

将犹如此!这支队伍从组建那天起,始终对党有着绝对的忠诚。

人民军队的历史,伴随着全体人民的解放。箱子里有一份“乌江战斗英雄”曾林的残疾证,其中记载着他的人生履历——8岁至11岁,给地主放牛;12岁至13岁,跟叔父学篾匠;14岁,参军;此后20年间,他分别是勤务兵、射手、学员、干事、科长、特派员,直至正团级;他的军旅生涯停在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在军中,无数像曾林这样的人失去了枷锁,迎来了新世界。

为荣誉而战

该旅4连的战士陈志翔、杨永杰看上去有些腼腆,直到听见“刘老庄”三个字才开始滔滔不绝。背后玄机是,他们来自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服役于“刘老庄连。”

74年前,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82名官兵,在刘老庄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战至弹尽粮绝,悉数壮烈殉国。翻遍箱子,发现先烈们留下的,只剩下一面布满弹孔的连旗、一柄断了的枪。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赞之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慨之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从刘老庄乡招募战士,已是4连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几乎从未间断。第一次尤为动人,当年82名将士牺牲后,淮阴人民直接送了82个汉子来,重新组建了4连。自此,4连便成了“刘老庄连”。

陈、杨二人回忆起在家乡度过的每个3月18日,血战刘老庄的日子,都有烈士陵园的记忆。而年幼时,老人反复讲的抗战故事,更是烂熟于心。是以,成为班长后,陈志翔年年给新兵讲刘老庄的故事。同样的情结,使得大学生士兵杨永杰在入伍第9天,主动请缨调到这个英雄的连队,成一时佳话。

历史与荣誉加诸其身的,是难以形容的动力。2016年,“中部铁拳—坦克·铁骑”比武竞赛中,作为车长的陈志翔拿到一金一银。入伍才两年的杨永杰,则是出了名的“没有短板”,第一年就被表彰为优秀士兵。

“家乡人民敲锣打鼓把我们送来,绝不能丢脸。”二人如是说。

荣誉感是军人的不竭动力。在2连,每年5月29日是连庆日,以纪念飞夺泸定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评选“新时期二十二勇士”,以致敬22位先烈——这是战士们最为看重的荣誉。

该旅政委林官亮直言,“对叶挺独立团的兵来说,没有第一之外的选项”。这不是口号。一次比武,拿了第二名,能攻善守英雄连时任连长当众摔坏的奖牌,至今陈列在连队俱乐部。一次比武,为练习微光条件下静脉穿刺,几名军医竟蒙起双眼,互相扎向战友的血肉之躯,最终带着满手背的针眼与血点,勇夺第一。

“铁军来了”

一面“铁军来了”的旗子缓缓打开。

过去19年间,这面旗出现在了中国大地最为深重的灾难现场,抗洪抢险、地震救灾……自从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现场打出这面旗,威震南北的铁军,便添了这个新传统。

最早的“铁军”二字,则出现于1927年的武汉。时值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攻克武昌城,为表达敬意,武汉人民请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块长1米、宽0.5米的铁盾牌,送给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为表彰叶挺独立团的丰功伟绩,第四军又将铁盾牌转赠叶挺独立团,上书大红色“铁军”二字。

没过多久,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时,也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时光流转中,中国从战争走向和平,人民军队从抵御外侮,走向人民最需要他们的第一线。90年间始终不变的,是人民对子弟兵的评价。

堆放文物的陈列室里,翻出一个20寸黑色行李箱。旅史馆的讲解员郑艳梅面色凝重地问,确定要打开吗?层层翻下去,分别是一张写着“英勇的战友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红纸、一顶写着“测院二队 武文斌”的帽子、一件黑色便服上衣、一条红领巾、一身迷彩服、一条皮带、一袭老式长服。

这是“5·12”汶川“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的遗物。他当年的战友,如今的2连六班班长张金瑞告诉我,地震发生时武文斌正在休假,主动请缨,坐火车冲到第一线,在不分昼夜的整月奋战后,因过度劳累引发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救治无效,壮烈牺牲。

武文斌遗物

武文斌牺牲后发生了三件事。一是2万余名当地群众自发赶来,为其送行,人们跪在遗像前久久不散;二是妻子杨卫华身着婚纱,抱其遗像,拍下了两人唯一的婚纱照;三是父亲武中林抹干眼泪,穿上他的军装,站在了他的岗位上继续抗震救灾。

铁军历史上从不缺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不缺深明大义的双亲与妻儿。在不可计数的感谢信中,战士徐超的父亲徐根生写来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我请首长转告徐超:希望他和战友们在抗灾救灾前线发扬革命战士的钢铁意志,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落款时间2008年5月25日,汶川地震后13天,当时余震不断。

那块“铁军”盾牌,那面“铁军来了”的旗子,毕竟是永恒的召唤。

一个叫余阳的汶川小伙子,亲眼目睹在这面大旗之下,子弟兵救乡邻于水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年后他怀揣理想入伍参军,二话没说便选择了铁军,然后在可以选择退伍时,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尽心思留下。

“只要铁军一天需要我,我就一天不会离开。”余阳撂下这么句话。

在改革中涅槃

这可能是和平年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移防。

在之前驻地驻扎了48年的叶挺独立团,与兄弟部队组建成新的劲旅后,融入重组后的第82集团军。他们移防时,全体官兵头顶钢盔、手握钢枪、脚踏战靴,按战斗要求携带着弹匣、水壶、手榴弹、急救包、防毒面具等,以一种战斗的姿态,在8天里换了个城市

如番号、臂章变换一般,驻地变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军队历史上,适应时代需求的改革是永恒的基调。

叶挺独立团对此再熟悉不过。从北伐战争到南昌起义,从井冈山到长征,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支部队的番号不断变化,官兵也换了不知多少茬,始终在破茧后重生,却从未在改革中乱阵。

“从乱世飘摇中打响第一枪,到如今100多将士远赴南苏丹执行国际维和任务,我们这支部队的变化,始终有着时代的烙印。”林官亮感慨。

一叶知秋,一叶挺独立团知人民军队。归根到底,这个历史悠久的队伍,反复证明的是,在“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下,人民军队不断涅槃,正在成长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军队。

与寻常搬家不同的是,军营没有难舍难分、儿女情长,围观者甚至以为这只是一次训练。只有一张偶然拍到的照片记录了特殊的一幕:旅机关参谋吕先阳的爱人恰好坐高铁出差,在站台短暂相聚后,他手贴车窗,她挥手告别。几分钟后,车启动,吕先阳的手机上接到一条微信:“家里有我,你放心!”

且看这赤旗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内的枪响,奠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图案,红底之上,镶金黄色五角星及“八一”二字。故此,叶挺独立团最为自豪的口号便是“军旗从这里升起”。将士们将它铸在雕塑前,刻在巨石上,写在历史书上,记在日记里,铭记在心中。

2017年的这一天,军旗升起在首都北京、东海之滨、喀喇昆仑、南沙岛礁、漠河边线,升起在太阳照耀的城市、乡村、高山、大川与无人区,升起在航母辽宁舰、亚丁湾护航战舰,升起在我军驻刚果(金)、利比里亚、黎巴嫩、马里、南苏丹等维和部队营地里……鲜红而热烈。

且看这赤旗,映红今日的世界!

(来源:学习小组)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