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中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将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这是白话文兴起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本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内容的增加,是一个近年来较为明显的“改革”趋势,教材的变化其实是根据“问题”而来的,让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有一个起码的认知,使其在对文字及其内涵信息的解读,在口头语言表达方面能够兼容了语文之美、文明礼仪和意义清楚等指向,应该说是基于孩子们全面健康成长而配置的较优方案。
平心而论,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一个最基础而又难以精确刻画的“学问”,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从父母那里接触到了“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表达系统,但是,直到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中学,孩子们依然需要听话、学话,需要不断在国家语言文字的世界中汲取养分,甚至到了大学,还有一门叫“大学语文”的公共课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们预备着。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语言文字系统和文化体系的确精深博大,学之不尽,另一方面,也确实说明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包括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日常语文能力训练的水平,实在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仅就文言文教学而言,“背诵”被视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法子,中小学“必背古诗文”等类书籍俨然成了畅销书,固然是“赓续”文化的好现象,而且孩子们能“出口成章”、在作文里引用几行名句,都是加分项,在外人、家人面前也是一种“学到东西”的外观。甚至也有个别从小就打下传统文化基础的孩子还写的一手“好古文”,以格律的、骈文赋体来写考场作文,惊艳了不少目光。可是,这些表面繁荣背后,有着深重的隐忧:孩子们对古诗文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实用性、功利性的,就是为了应考,就跟现代文阅读学习中,非要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某个带双引号的词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样的“标准答案”上考究、劳神一样,根本没有进入语文能力习得和内化的那个层面,作为一门不得不学、考试要用的学科,语文所遭遇的尴尬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她的认同度还不如作为“舶来品”的英语。
这很需要认真对待,特别是随着电视节目和网络语言的冲击,在低龄儿童中一些“火星文”等另类语文的流行更是需要加强引导。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开放性一定要足,对古诗文的学习要紧紧扣住“当代性”来拓展,讲古文之美,也不能一味赞美,对其某种束缚性和思想意识的“不合时宜”,在孩子们面前也不能藏着掖着,要在古今翻译、对照中传达语言文字信息;要让同样典范的包括当代知名作家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更多进入孩子们的“悦读”视界,在阅读、理解和表达之间构筑起更顺畅的过渡通道,让语文课真正在塑造典雅规范的语言文字技术的同时,成就能帮助其在未来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的健康人格,特别是当代人文品格。(张翼)
责编: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