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一批大学新生陆续进入新的环境开始求学之旅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环境适应问题。此时,可能有不少家长和老师会给出多种建议,其中少不了尽快独立,适应学校环境的技术传授,当然,也要针对媒体关注热点,谆谆教导如何防范“校园贷”、非法传销和假冒伪劣的“新生群”等陷阱。
其实,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归结起来,应该主要是围绕陌生城市、大学校园和独立人际展开,核心其实在于人际适应。每个新生在原有的高中小圈子里,或多或少都会小有优越感,甚至是小环境里成绩优异的瞩目焦点,可到了一个五湖四海精英汇聚的大平台,如何调适感知,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目标和方向,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大一第一学期,要不能够完成重新定位和精确调适,可能适应就一直会是个问题,而这仅仅可靠家长苦口婆心、专家循循善诱和过来人“好为人师”,是难以奏效的,关键还是当事者要真正带着念书、求知的初心去“读大学”。至于说到生活环境改变,对城市,对录取自己的大学软硬条件的评价和感受,融入的可能,则会随着人际和学识的增铸而有全新的感知,不必过早“植入”。
大学从来就不是什么与世隔绝、“香烟缭绕”的象牙塔。提到陷阱和风险,表达还是要适度。可能每个家长在孩子出远门之前,都要多几句叮咛,传授一些“不要喝陌生人给的饮料”等等生存秘笈,拿网上新闻里非法校园贷、传销的极端个案来反复演练,试图造就孩子“刀枪不入”的不坏之身,其情可感可叹可悯,但温馨提示和“危言耸听”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参与此道的专家尤其要注意这个。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要多个心眼、不要太实诚,尤其是女孩子要谨言慎行,但与此同时,却有必要强调“世上还是好人多”。千万别因为过分地强化和臆造危险性,以至于将某些交通工具和某些城市,尤其是上大学这样美好旅程,有意地贴上负面标签,甚至造成头一次出远门的孩子怀着“洪洞县里无好人”的惴惴之念上车赶路,怀着紧张过度的心情面对大学里的一切善意和关怀,出家门踏上“畏途”,这就陷入“过犹不及”之窠臼了。
与其强调陷阱和风险的严重性,不如强调自控能力、判断水平和及时沟通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和“凡事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这样的法宝,还是要时时揣在身。不得不说,有些孩子上学前信誓旦旦要好好学习,如何如何,可进了校门,就被豁然开朗的“花花世界”迷了眼,开始执着于学问之外的事情上去了,在这方面,保持与亲人、老师和朋友的密切沟通,让感情和智商实时在线,非常必要。
需要强调的是,大学也只是“漫长”人生的一个阶段,和一切正常的成长、奋斗历程一样,让成功和幸福的标准多元缤纷一些,让每个个体的自如选择和个性绽放空间宽阔一些,是包括大学、社会和广大家长共同的责任。尤其是家长,且不敢再以过苛的功利目光来揣度和计算孩子的大学生活了,那样,反倒有可能过早地让孩子们掉“坑”里。(文/张翼)
责编:姚凌、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