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上学路,要“错峰”更要“对焦”

2017-09-07 07:12:1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校园周边早、晚高峰期的交通压力,只是整个城市交通高峰期压力图谱的一个断片。

据《佛山日报》报道,9月5日是新学期的第三个上学日,记者走访禅桂多间学校发现,经过采取调整上学时间、“警家校”护畅队等多种方式,校园周边上学和放学时段交通压力有所缓解,校园周边路段总体通行顺畅,不少学校护畅队的志愿者也较上学期提早收工。

实践证明,“错峰”上、放学的方式,虽没有经过教育管理部门的硬性布置,而是由各相关学校根据与家长调研沟通的结果来灵活安排,缓堵保畅的效果还是明显的。在直观层面,相关措施直接促进了一种新的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的习惯化,也让不少孩子在与家长同乘公交车、同走上学路的过程中,对求知、对城市、对生活有更丰富而温煦的体验。在内部机理,这种延迟到校的精准错峰,是家长参与之下,面对交通问题,教育机构充分发挥能动性,致力于细部革新的成果,也会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精致化和吸引力带来不小的倒逼力,尤其是学校里一些品质卓越、公信良好的兴趣班、托管班的存在,在为减缓“晚高峰”做贡献的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释放素质教育深化拓展的信号,其价值不容小觑。

要看到,校园周边路段的通行是否顺畅,与既成的周边交通物理条件,包括道路宽度、停车位、红绿灯等交通调节设施配置,以及交通治理人员集约程度等,直接相关。像“‘警家校’护畅队”这样的义务+志愿性质的专门“组织”,作为临时性的交通疏导力量和社会文明机制的一份子,在一段时间内的确可以起到关键作用,也应该给予掌声和赞誉,但从长时段的未来交通优化格局和校园内外环境治理看,这部分人力资源配置,尤其是警官和家长专门“护畅”的安排,要精简,直至光荣下岗。在每个校门口都需要至少一个交通警察和几个家长来配合疏导交通,对接老师把孩子送进校门,作为过渡措施可以,要成为固定风景,其实并不“好看”,甚至可能折射了某些不那么美好的情节。

校园周边早、晚高峰期的交通压力,只是整个城市交通高峰期压力图谱的一个断片,要真正从大交通格局的完善和道路硬件的升级入手,规范和调谐全系统的交通承载力,否则,家长们在校门口倒是顺顺当当,可在家门口、单位门口,及其三点之间,依然走出没多远就堵得一塌糊涂,那同样是一种煎熬,消极后果同样会最终反射到孩子身上。或许,把交通治理的出发点调整到“一切为了孩子”上,更能激发他们“干实事”的劲头。

同样,不管是校门口还是别处的拥堵,与交通参与者的素养有关,有的家长只顾自己方便,不顾他人感受,起得晚还赶时间,只有违规一途,校门口的“乱停乱放”行为屡禁不止,一人掉头、众车鸣笛,速度肯定就降下来,这些不能总靠谁来日复一日口头劝导、“温馨提示”,关键是要靠制度文化和规范管理来规制。同样,绿色出行方式的践行、教育理念的变革也很紧迫,车接车送早就不是什么“高端”配置,坐公交或步行更利于亲子互动,把孩子放心交给家中老人“绿色”接送更利于代际融合,或者让稍大一点孩子自行上下学也并非异想天开。要真正畅通上学路,学校、家长和交通治理各方、社会各界必须基于孩子们的自然健康成长,不断进行行为准绳、文明水准和生活方式的调焦对标。(文/张翼)

责编:姚凌、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