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古诗文增八成”凸显文化自信

2017-09-12 11:02:2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dd795b193f0943fa8a90b2b6fa623d8c.jpeg

资料图

开学了,当大陆中小学生拿到新版的语文教材时,海峡另一岸的台湾,也正筹划换上新课本。不过,与大陆相反的是,是打算将文言文大幅缩水。

海峡这边是新编语文教材古诗文比例大幅增加。小学教材中,古诗文增幅高达80%,在全部课文的占比为30%;而初中教材部分,古诗文在全部课文的占比高达51.7%。

海峡那边则为新版“国文课纲”吵得不可开交。台当局教育研究院提出,高中语文课文言文比例是45%至55%,但“课审会”普通高中分组建议降至30%以下。最终决议文言文比例维持前者比例。

同属炎黄子孙、文脉一以贯之的两岸,在对待文言文以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取向,着实发人深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而继承要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虽然是文言写就,但是如果选择得当,对于中小学生的文化传统教育,对于青少年素质的提升,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以此次新版初中教材为例,古诗文选篇达到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体裁从《诗经》到清诗,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脉络。

可以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可以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往大里说,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往小里看,登上高岗凭栏望时,能吟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感怀,而不至于只能发出“哇太爽了”之类的大白话。前者凸显内涵和欣赏品味,而且增强了与环境和历史的互动体验,后者则太过肤浅,就算面对名山大川也体会不到个中美感,失去了深沉的乐趣。

如果一个说汉语的人,不具备这些知识,没有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底色,那么正如孔子说,是“不学诗,无以言”,就很难与人高质量的交流。

台湾这些年一直有“去中国化”的倾向,这次试图减少文言文的“国文课纲”,就显露了民进党当局的小心机。而对社会贻害颇深,对青少年则是误人子弟。

有位历史老师在台湾的政论节目中举了个例子,说有的学生连“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了,还问这么做会不会掉进井里?完全是从字面来理解,完全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样的文化素质,让人笑掉大牙。

反观大陆这边,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新教材只不过是这种思路的最新表现。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幅提升文言文的比例,并非是简单的填鸭式加码,而是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建立起了更紧密的联系。

比如,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这些古诗文,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与当前社会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可谓异曲同工。

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教材是导向。在此指引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就能真正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言不虚。

(熊建,人民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李鹏宇、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