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这个地方落实得怎么样?

2017-09-13 06:43:4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围绕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强化党建保证,西藏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其中不乏亮点。

捕获.PNG

【学习小组按】

说到西藏,组员们会想到啥?

雪域高原、布达拉宫、藏羚羊、牦牛、哈达、青稞酒,还是藏袍?当然,还有更多。不过,除了这些,小组还想到了一首歌《天路》。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有吃有喝、有歌声,歌词将西藏描绘成人间天堂。

9月11日,《人民日报》用8个版回顾了西藏砥砺奋进的5年。围绕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强化党建保证,西藏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其中不乏亮点。小组将其整理编辑,与组员们分享。

-----------------------------------

发展

这几年来,西藏的发展速度一直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的背景下,西藏却连续24年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

今年上半年,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555.41亿元,同比增长10.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292元、3210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52亿元,同比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05亿元,同比增长14.2%。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也在《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中说:“我们要围绕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以强党建为保障,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扎实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但数字勾勒出的发展仅停留在纸上,西藏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故事说道说道。

生活过得好不好,或许住房质量就初见端倪。“以前住土坯房,雨天得在被子上多铺一层塑料才睡得安稳。几年前,政府给建了安居房,如今大家开餐馆、跑运输,生活变化翻天覆地。”这是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次角林村农民索朗的原话。

在这个村子里,村民祖祖辈辈在石头山脚下刨地种土豆、青稞,生活贫苦。5年前,拉萨市开始在次角林村建设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其中的表演项目——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一炮走红,彻底改变了次角林村和索朗的生活。他说:“咱们村现在是远近有名的富裕村,邻村人都调侃我们村是下了‘雨钱’。我想把房子重新改造一下,一楼改成商铺,二楼装修成家庭旅馆。”

当然,富裕起来的村子可不只这一个。“艾玛岗”土豆、“雅砻源”藏鸡蛋、“岗巴”羊、“藏缘”青稞酒……聂荣县帕玉村就是靠这些“金招牌”的藏产品富裕起来的。

帕玉村曾有“乞丐村”之称,但近年来发展牧业合作社,村民年人均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1.4万元。帕玉村成为了那曲地区首个小康示范村、首个人均收入过万的“万元村”。

这些村子5年来的巨变只是西藏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说,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但2012年以来,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12.4%。2016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4.7万人。

不过,脱贫可不只是人民收入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先扶智。在教育问题上,西藏是怎么落实的呢?

“我今年考上了拉萨师范,大学考上师范类不用交学费,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阿里地区札达县的次仁罗布说,从小学到高中没有交过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也由国家包了,连一日三餐都基本由学校提供。次仁罗布的母亲也说:“孩子考上大学后,干部就到家登记了银行卡号,不用交学费,还要给补助。”

实际上,西藏自治区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让孩子们“愿上学”“能上学”“上好学”。从1985年起,在农牧区中小学实施“三包”(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并多次提高标准。目前,西藏已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免费教育。

稳定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稳定,是西藏治理的一件大事。

对于西藏,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

如何做到西藏的长治久安?过去五年,他们有许多实践。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是工作的硬任务。

拉萨市八廓街社区里有若干个大院,几乎每个大院里都住着汉、藏、回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共居一院,虽不是一家人,却比亲人还要亲。汉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总是问一声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藏族阿妈晒太阳时,总是帮着照看学步车里的其他民族小孩……

世居中尼边境聂拉木县樟木镇的夏尔巴人不会忘记,是藏汉及其他各族兄弟的帮助,让他们得以从山上搬下来。曾经的边陲山村,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边贸重镇;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珞巴村民也不会忘记,是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各族兄弟的帮助,使世代贫穷的珞巴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些朴素的道理,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

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的调查结果显示:西藏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连续几年超过98%,去年更是高达99.59%。2016年,西藏综治考评进入全国优秀行列,群众安全感位居全国前列。

除了安全,西藏的宗教发展也呈现出“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的局面。在拉萨,时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大昭寺内法号齐鸣、桑烟氤氲。在众多喇嘛的诵经声中,法事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公里外的拉萨清真寺内,回族青年穆萨也像往常一样,从容安详地做着礼拜。

心贴近,不相轻。虽说宗教信仰不同,但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引下,生活在西藏的各族群众像朋友一样,彼此相互尊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准确把握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着力在“导”上下功夫。在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方面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亮明态度,坚持政治上团结、信仰上尊重、感情上贴近、生活上关心,真心实意为信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在满足信教群众合理宗教需求的同时,自治区充分发挥1.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34.6万名党员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行各业先进模范的作用,影响带动信教群众追求今生、过好当下的幸福生活。西藏全面落实十项维稳措施,不断深化城镇网格化管理,实施先进双联户创建;深化强基础惠民生干部驻村工作,创新寺庙管理,开展干部驻寺,基层基础不断夯实,确保了社会局势持续和谐稳定。

生态

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两者都依托于当地的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这句话显得尤为重要。

宁肯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已成为当地的共识。吴英杰具体谈到,要全面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对一些极高海拔、不适宜人居的地方,建一批生态公园。坚持见缝插绿、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大力推进全民植树造林绿化国土行动,力争“十三五”期间有条件的地方消除“无树户”。

政府重视了,人民自然也会有所行动。我们不妨从种树的故事说起。

今年59岁的边久,是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村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山南地区在雅鲁藏布江南段掀起植树造林热潮。从那时起,边久就有了自己的梦想——用绿色铺满家乡的土地。为了这个梦想,边久已经坚守了30余年。

在高原上植树,难度远非平原地区可比。育苗、植树、管理苗圃,没有基础的边久从零做起。2004年,他建起了当地第一家个体苗圃。经过13年的苦心经营,边久的苗圃发展到占地面积450亩。

新疆杨、银白杨、金丝垂柳、刺槐、松树、山杏、侧柏、桃树、苹果、梨、核桃等56个树种,先后在边久的苗圃里安家落户。260多万株各种苗木,被销售到山南各县和拉萨、日喀则、阿里等地,广泛应用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和城市绿化。

2013年,在单位上班的儿子罗布也在边久的动员下辞职,也变成了一名“树农”。如今,整个雅江一线已经建立起一条长达160公里、平均宽度1800米的绿色长廊。登高眺望,雅江防护林葱葱郁郁。

“只要有土的地方,就千方百计种上树”。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也有了成效。数据显示,目前西藏林地面积1798.19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4万公顷;森林面积1491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14%,比2011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22.83亿立方米,增加2047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目标。与此同时,西藏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36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50万公顷,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

“羌塘草原的草比以前茂盛了,野生动物也变多了。”60岁的牧民卡加旦说,而他也是羌塘自然保护区的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员。

每年5月下旬,羌塘草原上的雨水多了起来,牧草返青。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进入迁徙季,有10万余只雌性藏羚羊从南部迁徙到尼玛县境内,在色吾雪山一带的“大产房”待产生育。为确保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安全,不仅森林公安为其保驾护航,野保员也全天候轮流巡逻、值班。

2006年,《西藏自治区重点陆地野生动物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暂行办法》颁布实施。记者了解到,西藏农牧民每年因为野生动物肇事而拿到的补偿资金少则6000元,多达2万元。目前,西藏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

据初步统计,仅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藏羚羊种群由5万只增加到15万只以上,野牦牛由7000头增加到1万多头,藏野驴由3万多头增加到9万多头,雪豹、盘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明显,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党建

在西藏,除了生态环境特殊,当地民族也比较丰富、地理位置更极为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成了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保证。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数十年前,老一辈进藏工作者用生命铸就“老西藏精神”。

在过去的5年中,基层党组织是怎么落实“老西藏精神”的呢?如今,在西藏有一群人依然坚守着这片精神高地: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辛,因信仰而忠诚,因使命而开拓,因责任而担当,甘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一切。

举个例子。唐地村别具特色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宽敞整洁的道路直通每家每户。为从深山沟里的穷村,跻身小康示范村之列,嬗变的秘密,便是村里有个好支部。

村民白珍以前到处打零工,生活艰难。党支部出主意、搞帮扶,让白珍在措姆吉日景区门口办起小餐馆,为游客提供藏香猪肉、酥油茶等餐饮服务。“现在每年收入五六万元,还要继续加把劲。”白珍说,村民们都知道党支部是真心为大家好。

办夜校、成立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发展生态旅游……唐地村党支部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始终初心不改,认真做实事、聚民心、树形象。去年7月,唐地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是唐地村的骄傲,更时刻提醒每个党员不忘肩负的神圣使命。

当然,继承“老西藏精神”的不只是唐地村的党员。羌塘高原上的双湖县,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辖区面积11.67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只有1.1万。内地六月酷暑,双湖大雪纷飞。走进双湖县委书记南培的办公室,牛粪炉子烧得吱吱响。“这里尽管地广人稀,但作为一名党员,肩上的责任千钧重。关心牧民的生产生活,保护野生动植物,样样都是分内事。”南培说。县域内大部分面积是无人区,有时一走就是七八天,他就自带干粮与牧民同吃同住。

值得一提的还有“天下第一道班”之称的109道班。109国道位于唐古拉山下,40公里路段“一天有四季”。而战士们每天都在这里诠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川藏、青藏公路)”精神,保障西藏与首都北京乃至祖国各地相通相连。

“老西藏精神”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吴英杰也在《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中强调,要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好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培养长期在藏工作的汉族干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美丽西藏正续写着新的篇章。

来源:学习小组


责编:李鹏宇、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