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重庆晨报》刊载了一篇新闻:《女孩花百万留学回国做按摩师 母亲急哭:这咋见人》,报道称,成都的张女士将女儿送去了澳大利亚留学,期间花费上百万人民币,不料女儿却迷上了按摩,毕业回国找了一家中医理疗馆上班,要当一个按摩技师。女儿的这个决定把张女士气坏了,用张女士的话说就是:“花了上百万送她留学,她就想在成都当个按摩技师,简直把我和她爸的脸都丢光了,有段时间,我简直都不想认这个女儿了。”经过张女士的“反击”,最终她女儿放弃了当按摩师的愿望,在澳大利亚的一家企业上班。
关于此事,网友也是分成了两派,赞同者和反对者都占了不小的一部分。要想客观理性来评判此事,也确实有相当的难度。这则新闻的始末是有点匪夷所思的,文中张女士的做法也是让人大开眼界。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呢?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从张女士的叙述来看,她家境是相当殷实的,绝对不会存在女儿赚不到钱之类的担心,张女士所不赞同的其实就是女儿本身所选的这个职业,就像她所说的,毕竟是在成都有头有脸的家庭,“女儿做按摩师”是让他们难以启齿的。他们也清楚,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放在自己女儿身上却依旧不能接受。
我们转头聊一下女儿,她在初中时就被张女士送到了澳大利亚留学,迷上按摩的时间也并不短。如前面所说的她家境优越,丝毫不用为日后生计犯太大的愁,不顾这上百万的留学花费转而决定去当按摩技师,似乎并不是心血来潮。回国后去中医理疗馆上班的决心也很是坚定,不过我们也必须搞清楚一点,张女士的女儿决心当按摩技师究竟是出于一时的兴趣还是不服于做提线木偶的叛逆?笔者个人觉得极有可能是后者。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到,从初中留学开始,她后面的人生道路已经被父母决定好了:留学澳大利亚,学历上镀一层金,归国再借助他们的能力为女儿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在面对亲友时也可以不时以女儿的优秀作为话题,令自己脸上有光。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国外,耳濡目染了西方文化的年轻人来说,借机为自己争一争人权,也并不足为奇。虽然她最终同意了去澳大利亚的企业上班,张女士也提到了她“有点心动”,但这个“心动”有多少主动性的成分,有多少是迫于压力的成分是值得深思的。
张女士的女儿如今身在澳大利亚,不知道她是不是还用着微博,如果用着的话,那么面对自己父母做的“局”,是处于知道真相后的羞恼中呢?还是风平浪静,毫无波澜呢?我们无从得知。
不过,不管怎样,这对父母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们再一次支配了女儿的命运。(文/徐无山)
责编:姚凌、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