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西红柿买3套房”暴露新闻专业主义匮乏

2017-09-29 13:05:5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卖西红柿买3套房”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这显然在所谓“小摊贩、小个体户创富奇迹”的故事模型中越走越远。

据央视财经报道,曹建是上海市嘉定区的江桥批发市场一名商户。2002年,每年能卖出200吨西红柿,到了2017年,他几乎每天都能在上海卖出100到180吨,特别是最近这五年,西红柿的销量逐年猛增。曹建告诉记者,他们每年的营业额按毛利来说一亿元左右,个人利润也在150到200万元左右。而且曹建也从最初的租房住到现在已在上海有两、三套房。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萌动,开放的探路,衍生出一批摊贩,其时名曰“个体户”,其中很多人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卖茶叶蛋的”收入高于“拿工资的”,在当时并不罕见。30多年后,媒体还在拿“卖西红柿在上海买3套房”说事,真当是改革开放初期?也有遭遇增收瓶颈的人大受启发,表示“要去卖西红柿”。然而,笔者想说,别被这种新闻的记者带进了沟里。

山东90后夫妻创业卖馒头,月入过2万;金华市一师傅卖了8年烧饼,手头攒了7套房子,还不包括店面......一个个“创富神话”,让不明就里的人感到发现了“金矿”。而事实上,记者在处理此类新闻时,刻意隐去了很多“必要的关键信息”。比如山东夫妻,一天要蒸5000个馒头,工作强度实属极端。而这位金华师傅,光用工就有7人之多,他和老伴一天工作15个小时,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刨去各种人力和时间成本,他的收入并不算多,至于7套房,有不少是投资收益购得。你所看到的并不是底层小摊贩的掘金故事,而是他们含辛茹苦拿命和血汗在抓钱的平凡故事。

而今次“卖西红柿买3套房”的新闻,显然在所谓“小摊贩、小个体户创富奇迹”的故事模型中走的太远。每天卖100吨到180吨西红柿,一年销售额在一亿元左右,这哪里是小摊贩之流?这分明是蔬菜批发商,甚至可以断言,他基本不用干体力活,无非是出脑力运作资本,而记者还是要把读者对新闻人物的预期引向“中国梦就等于买房梦”的小摊贩小手艺者们身上,给人虚夸振奋的同时,却没有多少真正的营养价值。这是在假底层劳动者的名义,为资本既得利益者这打软文广告。做新闻刻意隐瞒关键信息,某种程度上等于做“假新闻”。

“卖西红柿在上海买3套房”,拿批发商的资本运作套用小摊贩小手艺者的励志故事;卖煎饼卖7套房,粉饰出一种轻松创富的虚夸画面。该有的关键信息被刻意屏蔽,暴露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匮乏。新闻工作者还是得扎进一线,深入基层群众,多反映真实民生,多用新闻专业主义扒开生活浮表,不能用预设立场炮制模式故事,如此只会自戕新闻公信力,让读者受众更加不相信记者视角。隐去关键语境,等于是做新闻耍流氓。就好比说宗庆后卖矿泉水卖成了首富,许家印当包工头成为大富豪,不填补关键信息,还以为又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励志故事呢。

从动辄卖馒头煎饼卖成了富豪,到如今上升到“卖西红柿上海买3套房”,这些新闻的背后,刻意隐去的关键信息比浮在表面的碎片信息要多得多,暴露出的新闻专业主义匮乏,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何尝不是越来越浮躁的新闻媒体尴尬现状的冰山一角?(文/程振伟)

责编:姚凌、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