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剪裤索赔”2.0版本的消极示范

2017-09-29 13:10:1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应当看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好比力的相互作用关系,两个群体互相施加的好感与恶意是会一一反映到行医过程和就医过程中的。

又一起“剪裤索赔”事件刷爆朋友圈。

据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一患者因病情危重欠费入院手术,抢救完成后,家属坚称,医院并没有交还患者衣物及口袋内的2000元现金、身份证件等,然而在监控面前,家属哑口无言,选择了“默默离开”。

继武汉一医院发生医生为抢救患者剪坏衣服,事后遭索赔千元的事件之后,上海发生的这起被媒体称为“赔衣门”的案例,堪称“剪裤索赔”事件的2.0版本。之所以称为2.0版本,大抵是因为这次事件已经更进一步,“变异”到诈骗的地步了——至少从目前的新闻报道中看,就是如此。

一时间,舆论哗然。

其实,上一次“剪裤索赔”事件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担心,这类事件会诱发“破窗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则,上次索赔成功,还有更多的细节尚待澄清,还有更多的疑惑还需追问,但家属看似“轻松”的成功索赔,或许会让别有用心者效仿“牟利”。另一方面,“剪裤索赔”或许将促使医生将这种愤怒和委屈“发泄”在普通患者身上,让个别患者家属因“无理取闹”而加剧的“医患矛盾”,转嫁到每一位普通就医的患者身上,从而无形中抬高公众的就医成本。

在我们表达对患者家属无理取闹的愤怒和控诉之前,首先,要等一等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有时候,媒体的报道具有“暗示”意味,我们要仔细甄别。比如,新闻描述中,“欠费入院手术,家属却向医院索赔衣服财物”,一个“却”字,已经先入为主地将“欠费入院手术”与“索赔衣服财物”天然对立起来了。这样带有主观意味的偏向报道,已经丧失了新闻的客观立场,很容易将舆论的戾气诱发出来。对于争议类新闻,还是那句话,再等一等事件的准确细节再做评判,否则,媒体万一再次上演“片面报道—引发哗然—追问细节—澄清总结”的老套戏码,不免让读者白白“浪费表情”。

其次,假如事实真相确如媒体报道,那么,那位因突发意识障碍送医院抢救的患者的儿子,或许就涉嫌虚构事实进行诈骗。在预交200元办理欠费入院的前提下,却坚称患者口袋里有现金2000元及驾驶证等物,并且不顾医务人员的澄清,一口咬定没有其他随行人员接受衣物,直到在监控的证据前承认衣物被同学拿走。2000元现金叠起来也有很高一沓,不会凭空消失。假如是患者儿子虚构的,那么就涉嫌敲诈勒索;如果被患者儿子的同学拿走未还,就涉嫌非法侵占。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默默离开”都不该为事件划上句号。此时,警方通过调查走访,还原事实真相以回应社会关切,就显得很有必要。

最后,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这次事件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的机智应对让人不吝“点赞”。一是其担当。预交200元入院急救,医者情怀让人感叹。二是其家属索赔失败后,医务人员的态度是“充分尊重并理解”,“同时进行了耐心的沟通和说明”。其反复沟通的耐心细致与遭遇误解的大度宽容,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感同身受。三是其科学的制度设计。“对于急救病人的衣服和物品,医院有相关规章制度予以规范。”这些制度包括:征求家属意见、警察等第三方证人、专用塑料袋保管并贴上标签再加专人看管、当家属面点清物品交接。这一连串的制度设计,既消除了家属的疑虑,又规避了医院的风险,有理有据有节,堪称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处理此类事件的范例。

通读这则新闻,笔者认为,面对“剪裤索赔”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要呼吁执法机关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以非法牟利为目的的“医闹”行为,让部分别有所图人员在恶意敲诈时有所畏惧。另一方面,这次事件也启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应改进自身医疗服务水平,健全规范妥善保存患者财物的相关制度,不给人借题发挥的机会。

应当看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好比力的相互作用关系,两个群体互相施加的好感与恶意是会一一地反映到行医过程和就医过程中的。只有两个群体彼此之间多一些理解与信任,多一些宽容与尊重,“剪裤索赔”这类事件才不会一次次地挑动公众脆弱敏感的神经。(文/汪东旭)

责编:姚凌、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