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吉安市遂川县不少乡村都有着自己特别的节目:祭月神、烧瓦塔、舞龙灯……活动,还是过去的活动,但是表演的内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小的中秋庆典节目里,人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迁。
遂川县于田镇新泽村的烧瓦塔活动到底是从哪一年流传下来的,已经很难考证,现在村里老人的记忆里,是他们小时候就有这项中秋节的“固定节目”了。
烧瓦塔的场面,非常吸引人。村民在白天到村子里各处收集瓦片,在村子中央比较宽敞的地方砌起一座由塔基、塔身、塔顶构成的圆形宝塔。塔基用大砖块砌成,大概40厘米高;塔身则用瓦片,以“品”字形堆砌而成;塔顶有的会用铁锅,也有的依然用瓦片盖好。烧瓦塔时,全村男女老幼,甚至其他村子的人,都聚在一起。先是敬神祭拜,再烧塔,然后是表演文艺节目。
解放前,人们的日子普遍过得艰苦,烧瓦塔成了一年一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心理依靠:人们祈愿上苍能够赐福降恩给人世间,希望在以后的一年里,能够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当然,这种愿望,几乎就没有实现过。解放后到文革时间,人们的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活动开展得并不正常,甚至有一段时间不允许开展这样的活动,认为是搞迷信活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之后,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都感恩于共产党的领导,为祖国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而自豪。于是,一年一度的中秋庆典活动,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如今的烧瓦塔活动,形式上更加开放自由;内容上则会配合广场舞、民间戏曲表演等,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参与的人员来看,早已不局限于本村邻村人,而是能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来参加。
现在,很多村民已经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烧瓦塔的中秋习俗,其内涵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以祈祷神灵保佑村民生活红红火火、平安如意为主:往番塔里加一把柴火,谓之“添柴(财)”;往熊熊大火上泼油洒酒,火头在刹那间直冲云霄,高达数丈,谓之“旺柴(财)”。“瓦塔”烧红之后整个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漂亮异常,烧制完成后将番塔风推倒,熄灭火种,全村人欢呼雀跃,谓之“碎碎(岁岁)平安”。今天,祈愿人们生活幸福富裕、平安如意当然依然是“烧瓦塔”活动的基本内涵,但是,又不单单如此。今天烧塔、载歌载舞的人们,更是感恩于祖国的繁荣昌盛,自信于未来的富裕幸福。活动中的人们,脸上少了对现实的无奈,少了对上苍的祈求、内心的悲悯,更多的是脸上洋溢着的自信与幸福。
中秋节晚上,有些乡镇也举行舞龙灯活动,和烧瓦塔的活动一样,过去更多的是祈求平安、发财,今天的人们,同样希望能够人旺财物运气旺。但同样和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人们更多的是把这些活动当成一种情感的抒发,把其当成一种优秀文化来传承。今天的这些活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扬弃中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美丽乡村必须有留得住乡愁的记忆。今天的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排场大了,气势壮了,内涵丰富了,意蕴更加悠远了。这是改革开放近40年看得见的变化,而引起如此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祖国乘风破浪式的发展,是祖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强民才富,社会和谐人民才安康。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祈愿“两个百年”的目标早日实现,祈愿我们的文化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入眼入心。(文/廖立湖)
责编:刘思悦、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