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中的脸谱主要以夸张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和象征性的图案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据《佛山日报》报道,7日,25组家庭在顺德博物馆参加顺博工坊的粤剧脸谱创造体验活动,在手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顺博工坊作为博物馆常态性活动,在节假日会举行一系列的手工体验活动,让市民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次举行粤剧脸谱创作体验活动,目的是让更多市民了解粤剧、传承粤剧。”顺德博物馆副馆长彭有结表示。
对好奇心和可塑性都很强的孩子们而言。像粤剧脸谱创作这样的手工体验,会让孩子们在强烈的新鲜感带动下,在一笔一划的触摸感中,渐渐走近已然显得珍稀的传统文艺形式,由此感受更多的文化信息和精神气质,从而对那些在地方文化发展中具有本源意义的符号有起码的体认与敬畏。即便是一趟心灵或心情“探幽”,一次长假亲子欢乐休闲,这样的活动形式也还是别具一格的。
并且,与一般静态展览和单方解说的博物院运作常态之外,这家博物馆附加了新的展现方式,将工坊作为常态活动,手工体验作为节假日保留节目,让博物馆增添了更多活力和动感,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其地方文化载体和传承教育功能的发挥,也会更顺畅。人们在博物馆里真正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与陶冶。
事实上,在文化佛山的语境之下,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当中,粤剧和剪纸、年画、陶塑、刺绣等项目一起不断被送到青少年身边,有的还在校园中有了剧社、兴趣小组,在素质教育的日常演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其能够得到孩子们的欢迎和青睐,一个重要因素,是她们的技术要领和作为一门“新鲜”知识的面貌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是“可穿戴”、能上手、可触摸的体验性,让孩子们逐渐掌控了在传统文化面前的主动性和自如性,而不是一开始就背负着那么沉重而沉痛的压力感。
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看过太多有关文化传承的影视文学等阐述方式,要么太抽象,引经据典讲大道理,要么太煽情,动辄拿下跪的低级趣味来谈文化,反倒让人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疲劳和厌烦感。在日益多棱的生活世界和幸福路径中,稍微换个视角,会发现一些被“发掘”出来的传统,其实有着相当的时尚范儿,比如近年来随着诗词流行起来的汉服热,和动漫、游戏人物对接起来,青少年受众群就很容易接受和效仿。而那些看起来似乎被边缘化或者走向没落的文化样式,只要其基本的架势、套路和技术要领还在着,即便存留在极个别传承人手中或者博物馆里,也总会有人问津,而且会在演绎中不自觉地带上当代创新气质,自觉汰选掉那些可能太过陈旧的形式和内容,这也挺好的,也符合文化演进和扬弃的自然规律,只要让很多孩子们能够拿起那支笔,去郑重地勾画和点染,去尽力揣摩和对话,穿越时空的文化精神的对话与传递就已经完成,得意而“忘形”,守本而开新,大概就在其中吧。(文/张翼)
责编:姚凌、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