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起电影《焦裕禄》里,一代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拖着病体不顾一切追赶滚滚向前的列车送别园艺技术员小魏,而又被渐行渐远的列车所抛下那一刻的无奈和不舍的眼神,就不得不为之动容。而当他转身看到从火车上折返的小魏,泪光闪动的眼睛顿时溢出喜悦……这一幕送才不舍才、留才不忍心的场景让人久久难忘。当年的兰考,风沙多,粮食少,留住人才,没有本钱,全靠感情。
在大多数中国人中,价值的认同、初心的坚守,最能激发情感的共鸣。从古至今,践大道之行,兴宏伟之业,必先聚集人才,用好人才。而对于人才,价值的认同感、时代的使命感、未来的责任感,往往是他们确定自己的归宿的最终标准。刘备蜀汉集团在引进诸葛亮之前,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流寇状态;而被时人称为“卧龙”的诸葛亮此时则坐守隆中,放眼天下,以待英主。胸怀抱负的刘备深知英才难得、无才之苦,于是放下心中的失意和皇叔的架子,斋戒沐浴,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言听计从,从此便成就了君臣之间的生死之约,开启了荣辱与共的兴汉征程。而与蜀汉对立的曹魏阵营,财力雄厚,兵多将广,却仍不遗余力掠夺人才。首先是徐庶进曹营,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和失去亲人的胁迫,终究一言不发,一计不施。再是一时战败的关羽与刘备失散,滞留曹营,面对曹操的高规格款待也不心动,在得知刘备消息后,过五关斩六将,辗转千里回到蜀汉。这便是书上说的忠义气节,也是群众眼中“留人留心”“强扭的瓜不甜”的呈现。任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人才总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有心灵相通,志气相投,梦想相近,才能赢得英才归心。
现在,一谈到人才引进,不少人就感叹引进难、留下难、管理难,关键是手中没钱。深入分析,实际上是引才不对路、用才不放手、爱才不贴心,以致人才效益难显现。有的引才,不是带着问题引、带着平台引、带着优势引,而是为引才而引才;有的用才,不是用活用足,而是大才小用、随意使用;有的爱才,不是与人才同心、不是与人才互赢、不是成就人才,而是抓住不放,要么透支,要么闲置。抓人才引进,必须转变角度,用情用心。
要凝聚民心引才。现在有一种说法,人才引进就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群众关系不大。若果如此,那么,我们抓人才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其实,人才工作既可以高大上,又应该接地气。当前,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人人都可成才,人人都应有出彩的机会。把人才工作和广大群众紧密联系起来,也就回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之问。党的一切工作,群众基础打得越牢,成功的把握就越大,反之就缺乏生命力。实施人才战略,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引什么才的问题上广泛听取意见,在投入多大资金的问题上要争取群众支持,这既能防止“骑着良驹找骏马”的灯下黑问题,克服“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认识误区,又可以凝聚民智民力,推动精准引才,起到扩大宣传的作用,营造爱才重才氛围。得到了群众认可,让群众看到希望,新型项目落地,高端人才扎根,这些战略部署才会水到渠成。
要打造优势引才。引才环境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如果连群众自己都不支持子女回家就业发展,哪个人才又能一眼看出这块土地上就一定蕴藏着发展机会呢?俗话说“谁人不说家乡好”,背井离乡多少有些无奈。从这个角度看,留住本土人才不易,引进外来人才更难。做好引才工作,必须顺势而为,久久为功,既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本土情怀。要把发展的成果与群众共享,不断改善社会民生,让外出游子记得住乡愁,让回归创业者看得见希望,让本土的群众对发展环境点赞,以此打造“人人都说家乡好”的招才引才大众名片。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优势资源开发优先,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优先,厚植人才扎根发展的土壤,形成与北上广深差异化的引才优势,吸引更多创业人才聚集发展。
要以用为本引才。用好用活人才,是强国富民的现实需要,也是人才自身的迫切愿望。只有积极创造条件用活用好现有人才,招才引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如果光讲引进,不讲有效使用,人才就会闲置。同样,如果只讲使用,不正视流动,人才工作就会缺乏活力。要充分把握和运用人才流动规律、成长规律,与其闲置人才,不如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人才以技术入股、市场化薪酬、股权激励、项目奖励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柔性引才”当中,变专用为共享、变竞争为双赢,使各类人才在“黄金年龄”实现“黄金价值”。黄大年教授是我国本土培养的战略型人才,送到国外深造后成为世界一流人才,然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回国作贡献。这种扶上马、送一程,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工作方式,正是留人留心的生动诠释。(文/陈国栋)
责编:姚凌、牛宁
赞
踩
路过